当算法与纸页共舞,
是一场未知的恐惧,还是一次勇敢的接受?
01. 技术飞跃是新纪元的钥匙,还是毁灭的序章?
在AI数据检索越来越方便,长文总结几秒生成的当下,纸质书作为知识的传统载体与跨时空对话学习的媒介,其功能性的逐渐减弱,这也使得家庭中的书架逐渐被闲置。
2025年1月20日,DeepSeek-R1作为国内的创新模型正式发布,特点是带上了“透明化思考过程”,其强大的联网搜索功能和深度推理能力使其在信息检索和复杂的人文问题的解答上表现出色。同时,引起广泛讨论的还有开源的态度与Deepseek生动地编着“瞎话”的现象。
在欢呼的同时是否会思考:关于deepseek我们是否会产生恐惧?我们的骄傲又基于何处?
Ø技术幻影背后的潜在恐惧
随着AI模型的发展逐渐取代了传统知识的输入与输出模式,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新的数据与文本究竟会由谁来创造,又由谁来承担着审校责任?
在语言模型快速迭代中,早期的统计语言模型(SLMs)已发展到如今的大语言模型(LLMs),使其逐渐具备了上下文理解、少样本学习、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持续学习和适应新情境的潜力。
然而,AI在生成信息时仍可能产生的看似合理但实际不准确或虚假的内容,这一现象被称为“AI幻觉”。其根源在于训练数据的局限性、过度拟合和欠拟合问题,以及复杂系统的不可预测性。这催生着传播偏见的隐患,尤其在关键领域,这种现象可能会进一步危及公众利益。
以DeepSeek-R1为例,其技术架构具有灵活性和强大的生成能力。采用了混合专家模型(MoE),将大模型拆分成多个“专家”,在训练时分工协作,共同学习;在推理时,系统会根据具体任务的需求动态组合这些专家模块,以实现最优的性能和效率。这使其深度推理能力表现异常出色,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该模型在增强创造力的过程中,有时可能会过度发散思维,从而加剧幻觉现象。例如,在文科类任务中,DeepSeek-R1 可能会生成大量看似专业但缺乏准确性的内容。
使得“AI编话”的能力转变为人类与智能之间的“文字游戏”。
所以,AI创造“楚门的世界”之日,是否是人类文明终结之时?
Ø从“AI编话”到探索未至之境
然而,探索必然是打碎“天窗”后的随之调整。“幻觉”或许并非全然消极。
从Deepseek的主页那句“探索未至之境”便能让人感受到独属于中国传统式的浪漫:重在探索、留白与过程。在实践对话中,它的半监督学习的成长性思维推理模式,让使用者参与审核与监督,使其通过对话反馈逐步修正错误,像是人类在试错中成长——自我投射般的镜像交互,让人可以捕捉到在数字语境中解构又重组的主体性碎片。
Deepseek团队更是用开源态度与低成本的开源模型铺就了技术与人文结合的发展路线。而这趟路途中的方向盘,已交到了你我手中。
大众的筛选、辨别能力在信息化分享中逐步提升。所以,当某天AI开始准确理解书上某个茶渍的深意,我们或将见证文明史上最动人的时刻:硅基智能与碳基生命的认知之舞,在知识符号化的流动中永续轮回。或许,变革的终局,不是算法取代人类,而是催生新的交互共生体。
当我们担忧AI编造‘楚门的世界’之时,历史的镜鉴也告诉着我们:对思想和知识载体中规则的探索与守护,才是文明存续的基石——即以“礼”守“仁”中的规则与慈悲。
02. 规则与慈悲:思想与知识的伦理基石
何为礼与仁?《论语》中礼是规范和制度,是社会秩序的守护者,也是人际和谐的润滑剂;仁是道德概念,是源自内心的关爱与慈悲,是对他人的深切关怀。
以医学为例,在中国古代,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大医精诚”的理念,强调医家必须具备“精”和“诚”的精神,这是对医学实践的要求,也是对医学知识传播的伦理约束。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概括的“医家五戒十要”,更是被列为世界古典医药道德文献之一。
在西方,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则是医生在行医前必须宣誓遵守的道德规范。
Ø时代发展中的伦理“规则”
这些古代医学的伦理原则,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现代书籍的创作、审核与出版过程中,伦理考量也仍然贯穿始终。这其中,伦理的共性可以总结为两个核心原则:“对社会的责任”与“不伤害”。
而不同文化与时代背景下的伦理个性则导致了伦理困境:
科技发展中去道德化的现实挑战
杜治政教授在《走出医学伦理困境:要规则,也要德性》中提到,当前医学伦理领域出现了明显的去道德化倾向。表现为:
1.技术无善恶论:然而,技术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必然涉及伦理问题;
2.改名换姓:为了逃避伦理审查,将存在伦理风险的技术项目“改名换姓”;
3.先干起来再说:当技术开发出现伦理争论时,部分学者主张先行动起来。
AI公平与透明中的伦理斗争
凯特·克劳福德(Kate Crawford)在《人工智能的暗面》(The Dark Side of AI)一书中则探讨了 AI 伦理和社会影响。
1.数据偏见:她认为 AI 的训练数据往往反映了社会的偏见和不平等,如果不加以处理,这些偏见会被算法放大并影响 AI 的决策。
2.算法透明度:她提倡算法透明度,认为用户和监管者应该能够理解和审查AI 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它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
3.技术公平性:她主张技术应该公平地服务于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少数群体。
4.监管和政策:她认为需要更强有力的监管和政策来确保 AI 的发展能够符合伦理标准,并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她说:“如果我们不解决 AI 的偏见问题,我们将建立一个自动化的不平等未来。”“AI 的透明度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也是一个社会和政治问题。”“我们需要确保 AI 的发展不是建立在牺牲某些人的权益之上的。”
而DeepSeek-R1在发布之际,DeepSeek团队通过在对话中展示推理过程,提供了一种协助矫正数据偏见的思路。此外,模型的开源举措在算法透明度和技术公平性这两个关键问题上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AI伦理的实践提供了积极的新思路。
Ø现代背景实践中的伦理“慈悲”
所以,技术的进步是伦理实践的一部分。在更广泛的伦理实践中,我们还需要关注杜治政教授所说的德性伦理。为此,让我们首先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的栏目《名医堂》中一期节目片段:“出版的价值:伦理争议与医学图书影响力”来先行拆解伦理背后的规则可以如何守护?
拆解一:为无言而言
在一个午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执行总编辑张晓雪轻轻地将一本名为《守在生命的边缘—医者沉思录》的书推到我们面前。封面上,主编毛一雷(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的名字赫然在目。白粉相间的封皮上,一位医者正低头沉思,仿佛在诉说着医者内心的沉重与使命。翻开书页,我们看到AME出版社的汪道远社长在副主编的行列,这其中的一篇序言则由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袁岳撰写。这本书内容形式采用主编导读与专家文章相结合的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功能型图书,难得一见地呈现了一幅医学与人文结合的丰富视角。
如此特别的书,它的受众应该是谁?
图源:CHTV节目
感叹过后带着疑问,我们将这本书轻轻放回原处,它就此安静地躺在众人讨论的热闹之中,仿佛是一种沉默的宣言。
我们突然意识到,或许需要为这份无言而言。
因此,CHTV《名医堂》栏目与CHTV原总编辑王应泉携手四位嘉宾有了此次对谈。
拆解二:语言的“矛盾”催生思考与发展
这次对话中"矛盾"始终是盘旋在空中的幽灵。当毛一雷教授为女性当外科医生的难处而感叹直言"女性不适合当外科医生"时,后文提到的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白雪莉教授的回应文章正静静躺在这本书里——两种观点如同手术室的无影灯,将医学伦理的褶皱照得纤毫毕现。不禁让人发出感慨:"当下我们需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思考的勇气。"
图源:《守在生命的边缘—医者沉思录》
毛一雷教授说起:在汪社长的坚持下,他决定将那些人文性观点的文章集结成书。不为销量,只为方便后来读者查阅,让文章不至于在网页中随风飘散。
而在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主导的学术丛林,汪道远社长的坚持似乎在用他的行为解释着出版业的"反效率"悖论:我们不能总盯着数字去做出版。就像白雪莉教授那篇"意外正能量"的文章,在成书后,一定会成为代际相传的火种。
或许医学出版价值,也在于保存这些"不合时宜"的对话——当AI能瞬间调取所有专业相关论文时,总需要有些文字提醒我们:医学终究是人与人的故事,而不仅仅是数据与数据的碰撞。
拆解三:技术变革中的以“礼”守“仁”
视频中CHTV原总编辑王应泉提及的"永远要给病人希望",在出版维度似乎演变成另一种坚守——碎片化知识不断解构专业权威之时,那些厚重专著仍在守护医学最珍贵的慢思考。
那些被算法过滤掉的"无用"思考,可能正藏着“救命”的密码。
而当看到毛一雷教授谈起妻子那句"这书卖不出去"时展现的笑意。让人想起协和老楼墙砖上经年累月的爬山虎,在时间的幕墙上安静又肆意地绿着。
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表述:“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灵蕴”或“光环”正在逐渐消失。”“即使是最完美的复制也无法复制原作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独特存在。”
而在当代医学出版界,“灵蕴”更体现在对伦理深度考量与多轮审校选择背后的“责任与保护”。这是对知识的传承,也是以合适的“礼”守护着大众的“仁”——批判意识推进着人类安全地进步,过度的规则化也会扼杀创新与发展的内驱力。我们总是在“矛盾”中不断前行。
在公元3世纪,《伤寒杂病论》修改一字便需削去整片竹片。直至唐代记录着《千金方》的黄麻纸上才看到自由增补的批注。纸张的轻便催生了注释文化,“神圣文本”也转变为可讨论质疑的公共素材。1455年谷登堡印刷机发出轰鸣时,标准化文字符号实现批量复制,手抄时代个性化的知识印记也逐渐消失。2015年,OpenAI成立至2025年Deepseek面世,近十年间伴随着AI模型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再次面临类似的变革,知识载体的标准化与AI产出内容的共同点在于追求效率与传播广度的同时,也可能导致知识深度的浅薄化和同质化。
所以,在每一次变革中,质疑与惋惜总是相伴着前进而生。
03. 未来已来:算法与纸页的永恒之舞
如今,知识的输出与输入形态已发生改变,我们或许需要再次重新审视“灵蕴”的概念和重新理解属于当下的“礼”与“仁”,这是我们新的课题。目前,Deepseek团队选择不做垂类和应用,而是做研究,做探索的态度与开源的行动践行着技术进步与文化责任并行不悖。而大众在互相监督与知识共享中,将公信力的建设融入到了每个人的行为中。这一过程虽然对个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未来已来,唯变不变”。我们大众平台的使命,便是承载、保存与守护这一切。
为此,我们用一句歌词结束今日长文:“口袋是前一晚摘的那月牙”。
我们把它保留在规则与人性之中,在迷雾来临之时,将它升起,照亮你的来时路。
欢迎分享你最近在看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