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王朝的统一来得快去得也快,但一个问题一直令人不解:为何这个击败蜀汉和东吴的政权,最终还是对蜀汉的丞相诸葛亮给予了高度评价。司马家族作为晋朝的统治者,面对这位曾经的敌国大臣,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和历史局限,我们不妨一探究竟。
司马昭时代的晋朝,尽管在权力斗争中如鱼得水,但在对历史的书写与操控方面,亦有自己的逻辑和底线。成济弑杀曹髦的事情,最早被提及的历史资料是《魏氏春秋》,该书在东晋中期才出现。尽管司马家族曾试图抹盖这桩历史黑点,但终究历史记载还是流传开来。对比之下,试图抹黑诸葛亮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回顾西晋时期,司马氏一族仍未能掌控所有的舆论工具。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灭蜀之后,诸葛亮的名誉并未被削弱。即便西晋统一后,对蜀国丞相的传记记载仍由那些无法被完全控制的文士家族掌握。比如《三国志》的注解之类的作品,受益于当时那些被称作世家大族的独立自主性,而未受司马家的严格控制。
从高平陵事变到司马昭之死,司马家极力为其篡位行为寻找合法性。但他们无法彻底压制那些持久运作的家学传承。像河东裴氏、贾充等人,他们的存在决定了即便司马氏有心抹黑对手,但未能彻底完成任务。司马炎在继承过程中,因依赖这些士族官员,使得诸葛亮形象反而得以延续并不断被赞颂。
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对历史记录有实质性掌控,许多范围外的书籍难言诚信。而世家大族推崇诸葛亮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通过抬高这位蜀相,让司马家夺取魏国政权的违法性更加凸显。这种策略不仅保住了家学的独立性,还为很多与晋朝不和的文人提供了话柄。
不仅如此,在司马炎及其子孙掌权期间,尽管极度重视宣传媒体,但由于东吴的存在,他们无法完全垄断舆论阵地导致一些真实历史无法被彻底篡改或抹除。等到东晋时期,南方虽然偏安一隅,但已和许多世家大族共治天下。这种共治大大提升了这些家族在书写历史的独立性,诸葛亮的事迹也因此保留了真实性。
虽然司马家控制的一部分书籍试图规避和美化自己的行为,但在民间和世家大族的传播力度下,真实的诸葛亮形象得以保存。如果说到了西晋灭亡之后的东晋,重新拿回宣传工具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更不可能重新书写历史。
司马家面对诸葛亮的态度,也部分源于其被赞誉的个人品质。尽管司马氏的皇帝们希望大臣们能如诸葛亮那样忠诚可靠,现实中却无法复制这位蜀相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诸葛亮成为了一种过于理想化但并未泛为常态的统治道德典范。
排除司马氏自身的历史荣耀和遗忘之努力,诸葛亮凭借过人智慧,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和爱戴。这种情形下,即便有心摧毁其形象,又怎能抗衡现实所赋予的光环呢?正是这些诸葛亮那真实且宏大的功绩,让晋王朝也不得不认可他们曾经的敌人。诸葛亮,早已成为了一种无法抹黑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