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魏军在司马昭的指挥下大举进攻蜀国,蜀汉政权迅速崩溃。刘禅决定投降,写信给守军将领姜维,意图让其放弃抵抗,姜维不得已率军投降。这一幕标志着蜀汉这个割据政权的彻底终结。回想起来,蜀汉灭亡的命运早在诸葛亮去世后就已埋下伏笔,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在这29年里蜀汉政权的跌宕起伏。
回顾诸葛亮去世后的蜀汉历史,首先进入视野的是魏延和杨仪之间的争端。魏延和杨仪的矛盾由来已久,诸葛亮生前还勉强能镇得住两人但随着他的离世,矛盾迅速激化,最终导致一场致命的权力争斗。魏延拒绝为杨仪断后,导致后者请求费祎传达其意图。结果,费祎安抚魏延表面上答应了他,却最终通过杨仪之手诛杀了魏延。杨仪虽然如愿除去了魏延,但其自身无法控制住权力,最后因心态不稳再次陷入抱怨和猜忌之中,甚至扬言要投奔魏国,最终被废为庶人,流放后自杀身亡。
魏延和杨仪之争落幕,但蜀汉的内政却并未因此稳定。接过诸葛亮权杖的是蒋琬,他被任命为尚书令后逐渐升为大将军,并掌握了北伐大权。蒋琬倾向北伐,但选择的是水路进军魏国的战略,并为此造了许多船只。然而大臣们普遍反对这一策略再加上蒋琬身体不佳,这一北伐计划最终搁浅。蒋琬临终前,提议姜维接管凉州刺史之职,以图继续吸引魏国的注意力。
费祎接替蒋琬后,采取了更加谨慎的做法,不主张大规模北伐。他只允许姜维率少量部队进行有限的攻势。费祎认为“丞相这么厉害的人都未能成功北伐,我们不应再冒险。”因此,费祎的策略是积极稳健的国政治理,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机会留有余地。然而,费祎最终也没有逃过刺客的暗杀,降将郭修在酒席上将其刺杀。
费祎死后,姜维再度执掌北伐大权。尽管姜维屡次出征,但由于兵力不足,他的进攻多以失败告终。尤其是在与魏国的战争中,魏国的强大军事实力使姜维的努力屡屡受挫。尽管如此,姜维并没有放弃,继续尝试破魏国以图重振蜀汉。然而内部的经济和政治情况却愈发恶化,黄皓与刘禅的亲信关系让姜维更是内外交困。
在蒋琬与费祎相继去世后,朝政大权握于陈祗与日益得势的宦官黄皓手中。黄皓对姜维的诸多北伐举措产生掣肘,导致姜维的战略难以实施,外加蜀汉的连年作战使得财政捉襟见肘,民生凋敝。内外双重压力之下,蜀汉经不起更持久的消耗。
内部争斗加剧,经济衰退,终使蜀汉政权自毁长城。公元255年,姜维再度商议北伐,张翼提出“国小不宜黩武”的观点。然而姜维依然执意出征,在洮西击败雍州刺史王经,然而后续魏国派遣征西将军陈泰进行反击,蜀军被迫撤兵。蜀汉此时的内外交困,形势严峻,注定难以为继。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钟会、邓艾等人伐蜀。姜维与钟会交战不利,而邓艾则成功偷渡阴平,直抵成都。在此危机关头,刘禅选择投降,蜀汉的最后一丝抵抗被彻底瓦解。诸葛亮去世29年后,蜀汉政权风雨飘摇,终于在魏军的强大攻势下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