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宗、唐哀帝接连被杀,昭宗的九个儿子全部被勒死,除此之外,许多大唐忠臣被扔到了黄河中。
这就是唐朝灭亡时的惨烈一幕,实在是让人难以直视那段历史。
那曾经的盛唐为何变成这个样子?如此惨烈的一幕又是谁干的?
有这样一句话说得非常矛盾:“盛世出昏君。”就是这5个字,一眼望去的确真的很矛盾。
一般来说能建立盛世的都是明君,所以为何会出现昏君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要说能验证这5个字的,简单来说就是有两个人,一个是唐朝的李隆基,另一个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这5个字其实很好理解,他们建立盛世了,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以及国家,各方面都是最高水平的存在,比如要钱有钱。
其实说句人话就是,达到了先人未达到的高度。
唐朝虽然说已经有贞观盛世了,但貌似唐玄宗李隆基的盛世更为壮大。至于乾隆就不用说了,他最后看到了康乾盛世的真实样子。
有盛世虽然说是好事,毕竟是百姓之福嘛,但缺点就是很容易让人堕落。
这两位皇帝在功德名满之后都开始享受生活了,他们不再像之前那样兢兢业业,而是选择放纵自己。
李隆基就比较惨了,他还没放纵几年呢,整个国家就迎来了灾难,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自从这次劫难过去后,唐朝后面的皇帝基本上没有能称得上明君的,他们除了无能就是昏君,清朝从乾隆之后也是这种情况。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王朝经历一次或者两次盛世后,基本上都会一蹶不振。
因为在没有盛世之前大家都是卯足了劲儿干,但盛世一来,大家直接躺平提前养老去了。
他们都这样了,那他们的孩子能好到哪里去,尤其是出生后就不愁吃喝的帝王家,他们更容易堕落。
所以盛世的出现,真不一定是件好事,也有可能是整个国家灾难的开始。
此外,封建王朝界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一般封建王朝的存在时间都超不过300年,唐朝就是这样。
要说唐朝灭亡开始的脚步,就是王仙芝带领大家起义。
当时王仙芝他们家乡赶上了旱灾,但就是这样,朝廷不仅没有减免税收,反而还加重了赋税,这不是把人往死路上逼吗?
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大家推选王仙芝当了起义军首领。
古人用亲身经历证明,当吃不饱饭的时候参加起义军,情况就会好很多,最起码能吃饱了。
得知王仙芝起义后,同样是贩盐出身的黄巢也起义了。他率领几千人与王仙芝他们合成了一支起义军,就这样,他们打响了唐朝灭亡的第一枪。
一听说有人起义了,好多吃不起饭的老百姓争相加入其中,所以王仙芝起义军那时候发展得很快,没几天就好几万人了。
虽然说王仙芝他们发展得很快,但朝廷压根就没把他们放在眼里,就连那些朝廷地方官都懒得搭理他们。
不过王仙芝他们自己争气,他们接连打下了许多州,朝廷这才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不过朝廷这时候并没有第一时间派兵出去围剿,而是派人去招降王仙芝他们,说白了就是招安。
朝廷那边也是说得非常好,大概就是会给王仙芝一个很大的官。
王仙芝现状非常满意,与其整天打打杀杀,肯定不如有一个铁饭碗工作好。
等到了招安那天,朝廷也是真大方,给了王仙芝两个官职,一个监察御史,另一个是什么押牙。
让众人都很惊讶的是,大家都以为谁也有官职,结果就王仙芝自己得到了高官厚禄,于是起义军内部出现了矛盾。
王仙芝自己肯定想着当官嘛,但其他人没有,总不能喝西北风吧。
即便是这样,王仙芝依旧想去当官。这时候黄巢站出来骂了他一顿,说他没情没义、见利忘义,据说最后黄巢还把王仙芝揍了一顿。
从此过后,黄巢带着自己的亲信们出走了。而王仙芝,因为遭到了大家的反对,所以他最后也没能抱上铁饭碗。
黄巢自从离开王仙芝后,他们发展得是越来越不错,而王仙芝呢,没过几年他就兵败被杀了。
这人呐,要是经不住诱惑,他是很难干成大事的。
干着这一行,还想着别的行业的红利,在当时那个社会来说是很难成功的。
再来看看黄巢,他们可是很专一啊。每攻下一座城池,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当地的门阀世家们,说白了就是那些富豪。
这样既可以夺了他们的钱财壮大自己,又可以消灭这些人,主打一个卸磨杀驴。
黄巢之前也参加过科举,文武方面都考过。
文学方面的科举之所以没过,就是这些门阀世家捣的鬼。人家肯定是推选自己的家人,别人要想通过也不是不行,得有足够的钱。
既然文学不行,那就考武举。
黄巢那时候武功非常不错,最后还是状元,结果皇帝嫌他长得实在是太丑了,所以他的状元没了,武举没通过。
此等经历不论是谁都非常气愤吧,由此也可以看出,那时候朝廷和官员们确实腐败,这就是灭亡之兆。
所以黄巢对门阀世家和皇帝非常痛恨,而他对门阀世家痛下杀手的行为,虽然看似有些残忍,但为后面的科举考生们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此之后,门阀世家们因为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之后便一蹶不振。这在封建王朝来说,的确算是一件好事。
就这样,在黄巢他们攻下东都洛阳之后,长安城的皇帝得知后直接被吓跑,所以黄巢他们没费多大力气就进入了唐朝首都长安城中。
进去之后,李唐皇室成员跟那些门阀世家们一样,除了被抢就是被杀。
一时间,长安城中的皇室成员就跟灭绝了似的。
自从进入长安城中后,黄巢他们就堕落了。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遵守纪律,而是变成了一群土匪。
士兵们在城中到处烧杀抢掠,根本没人管。
之前黄巢他们一边打,一边用粮食和钱财接济各地的老百姓,他们也算有点民心。
但在长安城中待了一段时间后,黄巢他们已经彻底没有民心可言了。
也正是因为黄巢他们堕落了,这就给了那些节度使们机会,他们逐渐开始收复唐朝损失的领土。
就在这时候,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登场了,谁呢?朱温。
朱温本来是黄巢手下的一个得力干将,但他被唐朝大军包围时,一连几十封信都送出去了,但黄巢依旧没派兵支援。
最后无奈之下,朱温选择了投降,就这样,朱温后来成了唐朝一位得力干将。
虽然说是降将,但唐朝对朱温还是非常不错的。
等到后来黄巢兵变被杀时,朱温正在唐朝内部混得风生水起。
等过了几年后,唐朝内部出现了李茂贞、李克用、朱温三大势力,最后朱温脱颖而出,控制了整个朝堂。
随着朱温控制朝堂,他也开始了自己的肆无忌惮之旅。
为了防止唐昭宗李晔给自己后腰来一刀,朱温便让人去将他给杀了以绝后患,最后李晔被刺客追杀至死。
皇帝死后,朱温连他的孩子们都没放过。他搞了一场鸿门宴,在宴会上他让人将九个皇子全部勒死。
实在是太惨无人道了,不愧是黄巢的手下,两人有时候还真是相似。
杀完皇帝和他的九个儿子后,朱温还是不太放心,他怕那些大臣们有一天也会反了自己,于是他就有了谋害朝堂忠臣的想法,于是大臣们的噩梦来了。
最后朱温他们在白马驿直接杀了30多位大臣,本以为这就结束了,岂料有一人建议应该把他们扔进黄河中,如此一来,这些以“清流”自称的大臣就成浊流了。
朱温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照做了,实在是太没有人性了。
皇帝、皇子、忠臣都没了,最后朱温直接将自己扶持的傀儡皇帝踹下皇位并杀掉。接着他称帝建立了后梁,到此唐朝终于灭亡了。
之前唐太宗李世民让国师袁天罡测一下大唐的国运如何,袁天罡见状回复道:“猪上树时,就是大唐灭亡之日。”
李世民听后哈哈大笑,因为在他看来,猪这种动物怎么可能会爬到树上去,所以大唐是不会灭亡的。
袁天罡见状摇了摇头,没有过多解释,因为“猪上树”不是这个意思。
其实这个“猪”指的就是后来杀帝夺位的朱温,“上树”指的就是他掌控朝堂。
或许李世民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无比强大的大唐王朝,最后竟然是这种下场。
我国历史上每个朝代最后灭亡时基本上都挺惨的,但像唐朝这样,皇帝、皇子、大臣都被残忍杀害的,还是比较少见的,或许这就是大唐自己的命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