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重兵,门生遍天下的曾国藩为什么不称帝呢?

满船清梦历史 2024-09-23 14:18:45

在收拾掉太平天国后,曾国藩迎来了人生高峰期!

他手下的湘军规模达到30余万人马,他自己身居两江总督,节制四省军事。

全国8名总督,3名是湘军骨干,这3人除了曾国藩本人还有直隶总督刘长佑、闽浙总督左宗棠,全国15名巡抚,7人属于湘系。

作为湘军的绝对领军人物,曾国藩已经达到了把持朝政的地步。

湘军内部曾有几十名将领联名奏请曾国藩称帝,但都被他拒绝了。要知道此时的清廷已经腐朽不堪,慈禧当政,内忧外患不断,曾国藩为何不顺应大势称帝呢?

湘军表面强大,内部四分五裂

湘军在打败太平天国后,看似已经到了可以抗街朝廷的地步,但其实内部十分不团结。

湘军的30万兵力,实际称得上曾国藩心腹的只有10万人左右,也就占比三分之一,其他派系的湘军将领多少和曾国藩有点矛盾。

比如左宗棠首是曾国藩的有力支持者,但左宗棠性格强势,慢慢就和曾国藩有了矛盾,慈禧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看到两个湘军大佬有了矛盾后迅速提拔左宗裳为闽浙总督,这一次左宗棠带着几万湘军精锐从此分离出去了。

左宗棠劝曾国藩黄袍加身

慢慢的开始,除了本部兵马,曾国藩很难指挥其他派系的湘军 而许多湘军将领在看清曾国藩的确没有想要“称帝”的想法后,也逐渐开始疏远了他。

所以看似强大的湘军其实早就是一盘散沙。

朝廷压制,各路人马虎视可见耽

为了减少湘军的威胁,清廷也在不断扶持其他的势力来对抗湘军的威胁。

比较有名的是李鸿章的淮军,李鸿章早期也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只不过后期双方决裂了。

清朝看准了这一点,所以便开始大力的扶持李鸿章,积极帮助他培养淮军实力,他的淮军势力从一开始的几千人马很快发展到七八万之众,而且还是当时装备最先进的武装。

除了扶持其他势力外,清朝在曾国藩的布防区周围也布置上了重要的兵力。

当时曾国藩的周围有官文(湖光总督,曾协助湘军共同对抗太平天国)的20万大军驻守在湖北,名将僧格林沁率重兵在附近,富明阿也在附近,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湘军要谋反的话,这三路大军可以立即行成合围之势。

最重要的一点,湘军最强大的战力属于水军。湘军几乎没什么骑兵力量,他如何能够对抗清朝强大的八旗骑兵呢?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就算想称帝,几乎没有太大的胜算。

曾国藩本就是一位书生,他的目标一直都是尽忠,而不见谋反。

自我打压,最终善终

曾国藩深知朝廷早就开始防范自己,虽然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坚决不做任何违反朝廷规定的事,但自己功高震主,猜忌始终无法避免。

清朝从开国后,就很少有像他这样手握重兵的汉臣,上一个如此拉风的汉臣还是年羹尧,而年羹尧最后是什么下场,曾国藩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他理解朝廷所有针对他的动作都是正常的。

为了消除朝廷的猜忌,也为了确保湘军和自己心腹的安,曾国藩最终决定自裁兵权。而且裁掉的还是自己直接指挥的湘军核心兵力,裁员达到三万人,与此同时他还让亲弟弟曾国荃主动情辞,他这一系列的做法也成功让清朝相信这位汉臣没有谋反之心。

1872年,曾国藩最终在两江总督的任上去世,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正”,而且还要求各地建立专祠来纪念曾国藩。

“文正”这个谥号的含金量不言而喻,整个清朝只有8位文正公,不过有4位授予了皇帝的老师,这4位稍微有些成色不足。

清朝含金量比较高的文正公也就只有2位,分别是刘统勋和曾国藩。在给曾国藩选谥号时,让官员们犯了难,因为凭着曾国藩的功劳,他肯定配得上“文正”二字,但是太后慈禧却认为“文正”只能赐给皇帝的老师,曾国藩又没有给皇帝当过老师,怎么可以用“文正”呢?

就这样,群臣们又商量了很多次,慈禧发现的确都不适合,最后还是使用“文正”这个谥号。

0 阅读:2

满船清梦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