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兵少将的蜀国,为何因为一个杨仪就舍弃大将魏延?

满船清梦历史 2024-09-26 12:53:14

杨 仪:主公,魏延这厮想谋反。

魏 延:主公,杨仪早就心怀不轨。

刘 禅:我不知道咋办,诸位大臣说了算吧。

蜀汉中后期的武将基本上没了牌面,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当然,廖化并不是那么无能,但至少算不得一流武将,姜维独木难支,面对曹魏败多胜少,除去蜀魏之间的国力差距因素,蜀国缺少大将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的局面一度陷入动荡,首先爆发的就是魏延和杨仪两人之间的矛盾。

两人积怨已久,互相看不顺眼

在诸葛丞相最后一次北伐时,杨仪和魏延等人一同出征。

杨仪在后勤保障工作上算是一个“小行家”,虽然心胸狭隘,但有才能,诸葛亮不忍心埋没他,所以一直带在身边。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魏延和杨仪虽然有些摩擦,但有诸葛亮从中调和,两个人也不敢闹出太大动静,可在诸葛亮去世后,双方的矛盾便彻底爆发了。

在诸葛亮生前最后一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安排蜀军接下来如何撤返蜀地,但这次会议却并没有叫上蜀军内军事地位最高的征西将军魏延,而且在蜀军撤退的方案中,魏延还被安排负责蜀军的殿后工作,于情于理这个做法有些说不过去,对魏延不公是存在的,但诸葛亮并无打压魏延的意思。

魏延很早就跟随刘备征战,深受刘备信任,魏延的升迁速度在蜀军内鲜有人比,如果诸葛亮打压排挤魏延的话,魏延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地位,而且魏延是北伐的坚定支持者,诸葛亮数次北伐都十分倚重魏延,还提拔魏延为丞相司马,相当于诸葛亮的副手级别,诸葛亮除了觉得魏延性格偏激外,对他没有其他成见。

凭魏延的性格,在得知自己被排除在核心圈外会是什么感受?更别说,坚定支持北伐的魏延并不想撤退,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双方彻底决裂,矛盾爆发

在得知诸葛亮的安排后,魏延坚决不同意,他也明白自己的处境,既然这样,那就不需要留什么情面了。

魏延带领手下兵马抢先一步毁了栈道,并且率军和杨仪打了起来,接着双方便一同上书给朝廷,互相指责对方想要谋反。

刘禅接到二人的书信后也没了注意,这两个人在朝中都是举足轻重的大臣啊,于是便开始询问群臣的意见,结果朝中的大臣无一例外都站在了杨仪这一边,几乎没人帮魏延说话。

这种情况下,刘禅便派蒋琬前去查清情况,结果蒋琬还没调查清楚,魏延就被杨仪击败了,主要是杨仪利用诸葛亮的权威指责魏延违反丞相军令,而魏延手下的兵士在听说这个情况后也就逃走了,孤立无援的魏延只能逃走。

杨仪派遣马岱带兵追击魏延,就这样,蜀军内最有实力和威望的将军就这样没了。

蜀汉为什么没人帮魏延说话呢?

魏延这个人虽然性格不好相处,但毕竟是蜀军将领的最强战力,也是昭烈帝刘备最信任的心腹爱将,元老级别的人物,为什么杨仪指责魏延谋反的时候,朝廷和文武百官居然无人帮忙呢?至少说,也不能轻易的就敢对魏延下手吧!

所有人都知道,如果魏延想要谋反,他可以有很多做法,哪怕投降曹魏都轻而易举,他没必要再冒险回来。

但对当时的蜀汉来说,最好的状态是休养生息,蜀汉的国力已经无力再跟曹魏相抗衡了,但魏延是坚定的北伐支持者,如果魏延在的话,他作为蜀军绝对的权威人物,定然会继续发动北伐,这对于当时的蜀汉来说无法接受。

我们参考姜维的待遇,姜维也一直想北伐为蜀汉建功,但当时朝中是蒋琬是话事人,一直压制着姜维出征的兵力,几乎都是兵不过万的状态,蒋琬这种做法的确是对的,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蜀汉的寿命。

就包括诸葛亮多次北伐,最大的目的也是想缓解当时蜀国国内的矛盾,所有人都知道蜀军北伐不会有太大的成果,就连曹魏都知道面对蜀军只要采取消耗战就行,且不论魏延是否能理解这个实际情况,至少从他武将的角度考虑来说,他是真的想和魏军拼到底。

同时,蜀汉险要的地理位置,只要不打进攻战,采取防守的策略还是可以坚持很久的,这两种因素导致魏延这类主战派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哪怕蜀国没有大将也不算太大的问题。

可惜魏延一代名将,没有牺牲在战场上,却牺牲在自家阵营的手上,可谓憋屈!

0 阅读:19

满船清梦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