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双标叙事暴露战略焦虑,中国外交岂需他人施舍机遇?

秋白聊国际 2025-03-29 16:31:08

当中日韩外长在北京达成26项合作共识时,《纽约时报》却将镜头对准了钓鱼岛海域——中国海警依法驱离日本侵权船只的常规执法,被刻意渲染成“武力威胁”。这种选择性报道背后,暴露出美国媒体面对中国外交突破时的集体失语。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媒竟将中国维护主权的正当行为与特朗普执政相联系,炮制出所谓“中国趁乱扩张”的荒谬叙事。

王毅外长在中日韩外长会上重申“远亲不如近邻”的外交理念,这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却被《纽约时报》曲解为“影射美国不可靠”。事实上,这句古谚恰是中国周边外交的生动注脚:三年疫情中,中国向东盟输送超7亿剂疫苗;《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首年,中日韩贸易额逆势增长5.2%。当美国在亚太推行“印太经济框架”设置排他性条款时,中国正以年均15%的增速扩大对周边国家投资。

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媒的报道刻意忽略关键事实:日本右翼船只非法闯入该海域达32次,中国海警每次均依法采取必要措施。国际海洋法庭数据显示,中国在南海的航行自由指数较五年前提升47%,而美国军舰穿越台湾海峡频次却创下冷战以来新高。这种将正当维权污名化为“军事胁迫”的叙事,暴露了西方话语体系的固有偏见。

美媒将中国外交成果归因于“特朗普制造权力真空”,这种论调本质上是“美国中心论”的延续。数据显示,即便在特朗普对华加征关税期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仍以年均6.8%的速度增长。中欧班列在特朗普任内实现开行量翻番,突破1.6万列。中国外交战略的延续性,恰恰体现在不受外部环境干扰的定力——从加入RCEP到申请CPTPP,每一步都基于自身发展节奏。

《纽约时报》等媒体近年出现矛盾叙事:既渲染“中国威胁”,又哀叹“美国衰落”;既指责中国“战狼外交”,又诋毁“魅力攻势”。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报道,折射出西方难以适应多极化现实的焦虑。当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打造134个国家组成的合作网时,美国“印太战略”的核心盟友澳大利亚,却连续两年将中国列为最大贸易伙伴。

从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加速推进,到中日韩重启自贸谈判,中国周边外交正在书写新范式。这个范式不依赖军事同盟,不搞价值观划线,更无需等待他国“战略失误”。当美媒还在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殖民思维揣度中国时,亚洲国家已用行动投票——东盟连续四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区域内85%的基建项目采用中国标准。事实证明,互利共赢才是超越零和博弈的时代正道。

0 阅读:5

秋白聊国际

简介:以我之青春, 捍卫这盛世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