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祥曾任军委主席,还入选“三人团”,为何后来职务一落千丈?

史源历史专栏 2023-07-17 10:19:34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4096期。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有一个占据重要地位的名字,就是王稼祥。王稼祥在红军时期就当过中央军委副主席,党内职务更曾达到中央书记处书记(相当于建国后的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后他还是决定军队行动的最高“三人团”成员之一。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物,抗战后期的职务却越来越低,甚至可以说是一落千丈。

1945年中共七大时,王稼祥同志连中央委员都没能选上,在毛主席的一番现场动员下,他才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建国后王稼祥主要参与领导外交工作,当过驻苏联大使、新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中央对外联络部长。但即便在外交领域,他的地位也远不及周总理和陈毅元帅。六十年代王稼祥曾遭到错误批判,1973年他复出工作,没想到在1974年就因心脏病突发离世。

王稼祥军政生涯“高开低走”,在我党历史上的高级干部中,是比较典型的一位。他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在红军早期是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纽带人物之一,因此地位很高。当然王稼祥同志绝不是靠“关系”上位的,他的理论素质很高,并且回国工作早(1930年),比较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实际情况,与一些典型的“洋派”有显著区别。

论早期职务,王稼祥比毛主席还高。但他和王明等人不同,长期在中央红军工作的王稼祥,思想并不教条很看重实际国情,他深感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对于红军前途的意义。1935年遵义会议时,王稼祥投出关键一票,坚决支持毛主席,后来主席也多次提及此事。这样一位文化水平高、早期地位不凡且有具体功劳的干部,按说不会有太明显的职务下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是受王明影响。延安时期,我党大力清除王明的极左错误思想,这牵连到了一些同志。王稼祥此前虽没有明显过失,但他和王明的私交还是不错的,并且他们都是苏联回来的干部,属于留苏派,因此受到了波及。政治上的原因,往往是对个人前途影响最大的因素。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我党的独立性更强了,政治格局也有变化。建国后王稼祥的个人处境不理想,1962年他犯了所谓“修正主义”错误(1979年平反),被迫休养,后又遭到审查下放。

其次是性格原因。王稼祥为人内敛低调,在革命工作中也有体现。杨尚昆同志晚年曾回忆王稼祥,说他理论水平高但不够泼辣大方,显得有些书生气,跟很多同志不能真正搞到一块去。这个评价是有例证的,比如中共七大投票时,很多代表不怎么了解王稼祥,竟导致他没有选上中央委员。毛主席大感意外,怕选候补委员时仍没有王稼祥,因此专门提名他,并讲话为其“拉票”。

最后是严重的伤病。1933年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王稼祥因国民党军空袭而受了重伤,一度生命垂危。此后他多次因伤病原因接受治疗,比如1937年夏天前往苏联治伤、1944年伤病复发离岗、1946年又赴莫斯科治疗。反反复复的伤病,自然会影响到王稼祥的工作,尤其作为一名高级干部,如此状态很难长期维持下去,组织只有进行相应的人事调整。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4 阅读:1608

史源历史专栏

简介:带您遨游文史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