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富金山,德械师最后的荣光,10天伤亡率达90%,打垮日军精锐

豁达蜻蜓 2024-12-14 18:40:43

"血战富金山,德械师最后的荣光,10天伤亡率达90%,打垮日军精锐"

世人皆知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却鲜有人知在这场大战中,有这样一支部队,他们用十天的时间,在一座山头上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较量。这支部队便是德械师中的36师,而这座山,就是大别山北部的富金山。当时的日军投入了三个精锐师团,出动了飞机大炮,甚至不惜动用了毒气弹,然而这支仅有万人的部队,愣是在这座山头上与日军周旋了整整十天。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最终以90%的伤亡率,换来了日军精锐部队的重创。这是怎样的一支铁血之师?他们又是如何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创造出这般令人震撼的战绩?

一、德械师的诞生与发展

1932年的一个秋日,在南京总统府的会议室里,一位身着笔挺军装的德国将军正在发表演讲。他就是被誉为"德国陆军之父"的汉斯·冯·赛克特将军。

"要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首先要从装备入手,其次是训练。"赛克特将军说着,指向身后的黑板,上面画着德国陆军的编制图表。

当时的中国军队,大多还停留在清末民初的水平,不少部队甚至连最基本的统一制式武器都没有。蒋介石听完赛克特将军的建议后,当即拍板决定:要在中国打造一支模仿德国陆军的现代化部队。

这支部队,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德械师"。

1933年春,第一批德械师的筹建工作在南京展开。德国人不仅提供了最先进的军事装备,还派来了一大批军事顾问。这些装备包括了7.92毫米的捷克式轻机枪、德制山炮、迫击炮,以及最新式的通讯设备。

在南京郊外的训练场上,德国教官们按照德军的标准,对中国士兵进行严格训练。队列训练、技术训练、战术演练,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精确到秒。

有一次,88师的一个连队在进行战术演练时,德国教官发现一名士兵的动作慢了半秒,立即叫停整个演练,要求从头开始。就是这样一丝不苟的训练,造就了德械师后来令人叹为观止的战斗力。

德械师的训练内容也与其他部队大不相同。除了基本的军事训练外,还要学习德语军事指令、现代化通讯操作,甚至连如何维护保养先进武器都要专门培训。每个士兵不仅要会用枪,还要懂得如何处理枪械故障。

蒋介石对德械师寄予厚望,计划打造30个师。然而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戏剧性。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此时,真正完成整训的德械师只有87师、88师、36师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

这些德械师虽然数量不多,却在后来的抗战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36师在富金山一战中的表现,更是令敌我双方为之震撼。

二、富金山之战前的态势

1938年的夏季,武汉城内一片紧张气氛。街头巷尾都在传着一个消息:日军40万大军正在向武汉逼近。

这支日军并非等闲之辈。他们是由日本陆军大将畑俊六统帅的华中方面军,其中包括了冈村宁次的第11军和东久迩宫稔彦王的第2集团军。日军的计划很明确:从东、北两个方向夹击武汉,一举歼灭中国的主力部队。

当时的武汉,是抗战时期的第二首都。这里不仅储存着大量的军用物资,更驻扎着中国最精锐的部队。日军若要在华中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必须拿下武汉。

一份由日军参谋部起草的作战计划上写道:"以两个月时间攻占武汉,彻底摧毁中国的抵抗力量。"然而事情并没有日军想象的那么简单。

此时的中国军队,已不是抗战初期那支手忙脚乱的队伍了。在薛岳将军的指挥下,中国军队在万家岭一战中首次重创了日军精锐。这场胜利极大地提升了军心,也让指挥官们逐渐掌握了对付日军的战术要领。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中国军队采取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术。他们在武汉周边的山区构筑了多道防线,准备在这里与日军展开持久战。

日军很快发现,要攻占武汉,必须先拿下大别山区。而在大别山区众多的战略要地中,富金山的地位最为重要。

这座山虽然不是最高的,却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往西是武汉的北大门信阳,往南沿着麻城可直通武汉市区。如果日军能够占领富金山,就等于掐住了武汉的咽喉。

1938年8月底,日军第10、第13两个甲种师团开始向富金山集结。这两个师团都是日军的王牌部队,第10师团曾在日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第13师团则是攻占南京的主力之一。

为了守住这个战略要地,国民政府调来了宋希濂将军的第71军。这支部队中有两个师是德械师,虽然其中的88师在之前的战斗中损失惨重,但36师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

就这样,双方的精锐部队在富金山下展开了对峙。谁也没有想到,接下来会发生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惨烈战役。

三、36师的特殊身份

在德械师中,36师有着一个特殊的称号——"模范部队"。这个称号的由来,还要从宋希濂将军和36师的渊源说起。

1934年,宋希濂从德国留学归来,带回了大量德国军事训练的先进经验。当时的36师刚刚组建完成,上级便将这位德国归来的军事专家派到了36师。

宋希濂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36师内部成立了一个特殊的训练营。这个训练营与其他德械师的训练都不一样,除了要学习德国的军事技术外,还要专门研究日军的作战特点。

在训练营里,宋希濂把从德国带回来的作战手册都翻译成了中文。他还特意请来了几位精通日语的教官,专门研究日军的战术特点。训练营的学员们要背诵日军的各种军事用语,甚至连日军的战斗号令都要熟记于心。

有一次,36师进行实战演习,宋希濂让一支部队扮演日军,模仿日军的进攻方式。这支"假想敌"部队连用的军事术语都是日语,就连进攻时喊的"板载"(万岁)都一模一样。正是这种贴近实战的训练,让36师在后来的实战中占尽先机。

1936年春天,德国军事顾问团来36师视察。当时36师正在进行战术演练,一位德国顾问看完后连声赞叹:"这支部队的训练水平,已经完全达到了德国陆军的标准!"

从那以后,36师就有了"模范部队"的美誉。每当有新的德械师组建,都要派人来36师参观学习。就连其他德械师的军官,也经常被派来36师进修。

36师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他们的战术训练体系。与其他部队不同,36师特别注重小规模作战训练。他们的战术口号是:"三个人也能打硬仗!"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36师的每个班都要进行独立作战训练。宋希濂经常说:"在实战中,往往会出现部队被打散的情况。这时候,就要靠每个小分队自己去战斗。"

在训练场上,36师的士兵要学会使用所有武器。每个战士不仅要会用自己的武器,还要会使用其他人的武器。一个普通的步兵,既要会用机枪,也要懂得如何操作迫击炮。

这种全能式的训练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其他部队的官兵还在议论纷纷的时候,36师已经用实战证明了这种训练方式的价值。

在即将到来的富金山战役中,36师这种特殊的训练方式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战斗进入最惨烈的阶段时,正是这种"三个人也能打硬仗"的战术,让36师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持战斗。

四、血战富金山

1938年9月2日天刚蒙蒙亮,富金山上空就响起了日军飞机的轰鸣声。第13师团的荻洲立兵指挥官站在望远镜前,盯着山头上的中国军队阵地。

这一天,日军投入了两个精锐师团,第10师团负责正面突击,第13师团则从侧翼包抄。日军的作战计划很简单:用飞机和大炮先轰炸,然后步兵趁机冲锋。

宋希濂将军早就料到日军会这么打。他把36师分成三部分:主力部队埋伏在山腰的树林里,一部分兵力布置在山顶阵地,还有一支预备队藏在山后。

上午9点,日军的轰炸开始了。36师的阵地上顿时腾起一片烟尘。日军的飞机投下了数百枚炸弹,重炮也不停地轰击着山头。日军以为这样的火力覆盖足以摧毁中国军队的防御工事。

可是当第10师团的步兵冲上山时,他们惊讶地发现:36师的阵地竟然完好无损。原来,36师早就在山上挖好了防空洞,士兵们都躲在坚固的工事里,等待着日军的进攻。

当日军冲到距离阵地200米的地方时,36师的机枪突然开火了。密集的弹雨打得日军节节后退。第10师团一个中队的兵力在半小时内就损失了一半。

到了下午,日军改变了战术。第13师团从山的东面偷袭,想要切断36师的退路。这时候,宋希濂的预备队派上了用场。他们从山后杀出,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第二天,日军又增派了一个联队的兵力,使用了更多的重武器。但36师依然牢牢地控制着阵地。每当日军刚冲到半山腰,就会遭到36师的猛烈反击。

到了9月4日,日军第26旅团长沼田德重亲自带队冲锋。这一次,日军投入了全部兵力,发动了惨烈的"板载"冲锋。36师在阵地前布置了大量地雷,又用机枪形成交叉火力,将日军的冲锋一次次打退。

眼看正面进攻不下,日军使用了最后的手段:毒气弹。9月6日的清晨,大量的毒气弹落在36师的阵地上。由于长期作战,36师的防毒面具已经所剩无几。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36师的将士们仍然死守阵地不退。

战斗一直持续到9月11日。这时的36师已经弹尽粮绝,但他们仍然在阵地上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最后一天的战斗中,36师师长陈瑞带领剩余的800多名战士,在主峰阵地上与日军展开了最后的较量。

这场战斗,最终以36师撤离主峰阵地而告终。但在这十天的战斗中,36师以区区一万多人的兵力,硬是挡住了日军两个精锐师团的进攻,并给予日军重创。日军第13师团在这场战斗中损失惨重,不得不多次补充兵力才能继续作战。

五、最后的绝唱

1938年9月12日,当36师最后的800多名战士撤离富金山时,整个战场一片狼藉。山上的树木被炮火摧毁,战壕里堆满了弹壳,防御工事几乎被夷为平地。

这场持续了整整十天的战斗,堪称抗战以来最惨烈的山地战役之一。当年轻的通讯兵小李背着电台撤下山时,他数了数身边的战友,原来的通讯连只剩下了不到十个人。

战后的统计数字令人震惊:36师从最初的一万多人,到最后只剩下800多人,伤亡率高达90%。而日军方面,仅第13师团就伤亡5000多人,第10师团和第16师团的伤亡人数加起来超过6000人。

1938年10月,日军攻占武汉后,在战场打扫中发现了一本36师某连长的战斗日记。日记的最后一页写道:"我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这道钢铁长城,虽然最终没能守住阵地,但我们用十天的时间,让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富金山战役结束后不久,宋希濂将军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报告。报告显示,36师的顽强抵抗,不仅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更打乱了日军的进攻节奏。原本日军计划两天拿下富金山,结果在这里耗费了十天时间,给武汉其他防线的构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938年底,在重庆的一次军事会议上,与会的德国军事顾问特别提到了富金山战役。他们认为,36师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的战斗力,完全达到了德国陆军的水准。

然而,富金山一战也标志着德械师的终结。在这场战役中,36师损失了大量经过德式训练的骨干,这些宝贵的人才再也无法复制。而随着抗战的全面展开,德国军事顾问也相继离开了中国。

1939年春天,当新补充的士兵来到36师时,他们已经看不到当初那支威风凛凛的德械师了。没有了德式装备,没有了德国教官,就连训练方式也改回了传统的方法。

在抗日战争的历史长河中,德械师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流星,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却在夜空中留下了永恒的光芒。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保卫战,再到富金山战役,德械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战歌。

而富金山,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山头,也因为36师的浴血奋战,永远地镌刻在了抗战的历史丰碑上。几十年后,当地村民在山上建起了一座纪念碑,碑文上写着:"德械师抗日殉国将士永垂不朽"。

1 阅读: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