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为何老是提粮草?不打仗也要吃饭,打仗消耗粮草更多吗?
公元前506年,吴国与楚国的一场大战正酣。吴国大将伍子胥站在高处,望着眼前数万大军,却皱起了眉头。不是因为敌军势大,而是因为粮草迟迟未到。古代战争中,将帅们最担心的往往不是敌人的刀枪,而是自己的粮草。为什么古代打仗总是把粮草挂在嘴边?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暗藏着古代军事、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关系。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粮草问题始终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一支强大的军队,除了需要精良的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更需要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让我们走进历史,揭开古代军队粮草之谜。
从部落到王朝:军粮演变史
在人类文明的曙光中,战争就已经存在。部落时期的战士们,打仗前往往只能带着自家的粮食出征。在青铜器时代,一场战事随时可能爆发,部落勇士们甚至来不及收拾行装就要奔赴战场。
随着文明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开始组建常备军。这些专职的军人们脱离了农耕生活,他们的温饱完全依赖于国家供给。军队规模越来越大,粮草供应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秦国的变法为军粮供应开创了新局面。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秦国在全国各地修建粮仓,建立起了完善的军需供应网络。
这种制度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其他诸侯国还在为粮草问题发愁时,秦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后勤保障体系。军队所需的粮草、武器装备都能得到及时补给。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胡人南下烧杀抢掠,农民无法安心耕种。贵族们在庭院饮酒赋诗,平民却面临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
隋朝建立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修建粮仓。这些储粮设施不仅保障了军需供应,也为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粮仓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军需供应体系走向成熟。
明朝创立了独特的卫所制度。士兵们在和平时期要自己耕种土地,一旦战事爆发就要放下锄头拿起武器。这种半耕半战的制度大大减轻了国家的粮草负担。
军队的规模越来越大,一天所需的粮草就成倍增长。一支数万人的军队,每天消耗的粮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运送粮草的队伍有时比作战部队还要庞大。
运输队伍本身也需要大量粮食。古代的运输工具主要是马车,在崎岖山路上还得靠人力搬运。一支军队的粮草补给线往往绵延数百里,容易遭到敌人袭击。
粮草补给成为了军事将领们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在古代的军事著作中,粮草补给往往被放在重要位置详加论述。这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打仗不只是要有勇士,更要有充足的后勤保障。
战场吃喝问题大有学问道理
战国时期的赵国大将廉颇,率军征战数十载,打过的仗数不胜数。在他的军营里,每名士兵每天的口粮都有严格规定:粟米二升,肉食半斤,外加一些咸菜和调味品。这看似简单的一餐,背后却牵动着整个军需系统的运转。
春秋战国时期,军队规模动辄数万人,光是解决吃饭问题就让统帅们伤透脑筋。一支五万人的军队,每天需要消耗粮食十万升,肉食两万五千斤。按照当时的计量标准,这些食物装满了近千辆马车。
战场上的饮食与平时大不相同。行军打仗时,士兵们往往要带着几天的干粮,这些干粮必须容易携带且不易腐坏。古人发明了多种适合行军的食物,如炒熟的米粒、烘干的肉脯等。
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时,带来了新的军粮储备方式。骑兵们随身携带风干的牛羊肉,遇水即可食用。这种简便的军粮让他们在机动作战时占尽优势。
到了汉朝,军队的伙食标准更加细化。士兵们除了基本口粮,还定期分发酱菜、盐巴等调味品。将军们发现,伙食标准的提高能够有效提升军队战斗力。
唐朝时期,军队规模进一步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粮食消耗。一支十万人的军队,每月消耗的粮食就达到三十万石。为保障军粮供应,朝廷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常备粮仓。
宋朝的军队中设立了专门的炊事班,负责给将士们准备热食。这些炊事兵不仅要会烹饪,还要熟悉战场环境,能在复杂条件下保证军队伙食供应。
明朝的边防军队采用了"屯田制",士兵们在驻地附近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大大减轻了朝廷的军需负担。
军队饮水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行军途中必须事先调查水源,派人检查水质。遇到水源被污染的情况,军队就要携带大量水囊,或者改变行军路线。
古代军队还特别注意饮食卫生。炊事兵在准备食物时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违者重罚。一支军队如果因为食物不卫生导致疫病流行,往往比战败的后果还要严重。
气候条件对军粮储存有重要影响。南方潮湿的环境容易导致粮食发霉变质,北方寒冷干燥的天气则有利于粮食保存。统帅们在制定军事计划时,必须考虑这些自然因素。
战争年代,军队粮食供应往往会挤占民用粮食。一场大规模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就越深远。历史上不少朝代的衰落,都与支撑不起庞大的军费开支有关。
战时粮草消耗远超和平年代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在赤壁与孙刘联军展开决战。曹军号称八十万,即便实际人数只有其一半,每日消耗的粮草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统计显示,一名士兵日均消耗粮食约两斤,八十万大军一天就需要消耗粮食一百六十万斤。
和平时期,百姓们一年的粮食消耗相对固定。一个普通成年男子,每月消耗粮食约一石,折合现代单位约合一百斤。而在战争年代,士兵们不仅要应付高强度的体力消耗,还要储备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事,粮食消耗量往往是平时的两倍以上。
前线作战部队的粮草消耗最为惊人。一支万人规模的军队,每天至少需要两万斤粮食,再加上战马的草料,总重量超过三万斤。运送这些物资需要数百辆马车,组成长达数里的运输队伍。
负责运输的后勤部队自身也需要大量粮草。以东汉末年为例,一支千人的运输队,每十天往返一次前线,光是途中消耗的粮草就达到两万斤。这还不包括运输工具的损耗和道路维护成本。
战马的草料供应是另一个巨大的负担。一匹战马每天需要消耗十斤左右的精料,二十斤左右的干草。一支千骑兵的部队,仅马匹的日常消耗就需要三万斤物资。
冬季行军对粮草的需求更大。士兵们需要额外的热量来抵御寒冷,战马也需要更多的草料来维持体温。据记载,北宋时期的边防军队,冬季粮草消耗比夏季增加近三成。
战时的粮食价格往往会飞涨。商人们借机哄抬物价,一石粮食的价格有时会涨到平时的十倍以上。各个朝代都制定过严厉的法令惩治粮食投机,但收效甚微。
补给线越长,粮草损耗就越大。隋朝末年,杨广远征高句丽,补给线延伸数千里。运输途中的损耗和被敌军劫掠,使得真正送到前线的粮草不足原计划的一半。
战争年代的农业生产大受影响。青壮年男子被征召入伍,农田无人耕种。加上战火破坏,粮食产量锐减。有些地区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惨状,粮食供应更加紧张。
军队驻扎也会加重当地的粮食负担。一支大军在某地驻扎,往往会消耗掉当地百姓数月的口粮。为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朝代实行"就地取粮"的政策,要求军队自行解决部分粮草需求。
特殊天气会导致粮草消耗激增。大雨导致道路泥泞,运输效率降低。严寒天气下,人马需要更多热量。干旱时节,水源紧缺,运输队不得不携带大量饮用水。
历史上的失败战役,很多都与粮草短缺有关。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军远征匈奴,因粮草供应不足而被迫撤军。这种教训让后世统帅们在发动战争时,必须首先考虑粮草供应问题。
断粮战败教训影响深远久远
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城,唐玄宗仓皇西逃。这场震惊天下的叛乱,暴露出唐朝军事体系中的一个致命弱点:粮草补给系统的脆弱性。叛军占领长安后,控制了关中地区的粮仓,导致朝廷军队陷入补给困境。
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大将赵括带领四十万大军与秦军对峵。秦将白起采取持久战术,断绝赵军粮道。四十五天后,赵军断粮,士兵饿死者数以万计,最终全军覆没。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时,采取了著名的"速战速决"战术。他们深知宋军的弱点在于后勤补给,因此避免久战消耗。金兵轻装简从,动如脱兔,几次大战都在补给线拉开前速战速决。
元朝两次征日,都因水师补给困难而功败垂成。当时的船只无法长期在海上航行,粮食补给跟不上,加上台风侵袭,最终导致远征失败。这个教训让后世的统帅们在发动海战时格外重视补给问题。
明朝边防重镇宁夏,驻军数万人,每年消耗粮食数十万石。为解决粮草供应,朝廷在当地实行屯田制,军民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军事农业经济体系。这种制度为明朝的边防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清朝雍正年间,大将年羹尧平定青海之战中,创造性地使用骆驼运送军需。骆驼适应沙漠环境,且能携带大量物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机动能力。这次军事改革为清朝后来的西域用兵提供了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长期抗战中总结出了游击战的经验。游击队采取"寄食于民"的方式解决补给问题,战士们白天打仗,晚上帮助百姓干农活,既解决了粮食问题,又密切了军民关系。
现代战争中,后勤补给系统日益完善。运输工具从马车发展到汽车、火车、飞机,大大提高了补给效率。但补给线遭到破坏的风险依然存在,这个古老的军事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和士兵素质,更取决于后勤保障能力。历史上那些成功的统帅,无不精通粮草运筹之道。从这个角度看,军事家同时也是经济学家。
近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军队补给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罐头食品的发明,使得军队能够携带更多便于储存的食物。冷藏技术的应用,解决了食物保鲜问题。
军事史研究表明,决定战争胜负的往往不是正面战场的得失,而是后勤补给系统的优劣。再精锐的部队,一旦断粮,也会变成乌合之众。这个规律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
当代军事理论中,后勤保障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各国军队都在积极研发新型军用食品,开发智能化补给系统。可以说,谁能在后勤保障领域取得突破,谁就能在未来战争中占据优势。
主要是运粮队吃的多,士兵行军作战时比平时也吃的多
不打仗士兵分散并且在家可以自给自足,一旦开始打仗,不但本身在劳作的士兵被召集,并且还要集中供应粮食,并且士兵也不是一直在一个地方不动,每到一个地方扎营,运粮部队当然得及时运到,不然士兵吃什么,并且一般敌人也会盯着粮草攻击。
不打仗只需要定时把粮草送军营即可,打仗了粮草就得从大后方运到前线,听说好像是运一个人的粮需要消耗三个甚至更多人的粮
平时分散吃自己种地做饭两不误,战时集中吃,吃得多还干不了其他活,还有运输到集中点也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说简单就是平白无故多了很多事,还不得不做的事,吃喝拉撒就变成大事了。遇到连年征战,农业荒芜,吃饭都是难题。
粮食并不缺,转运是问题,现在从南京运一千吨粮食到北京,几十人一天时间足够,古代需要几十万人几个月才能完成,效率比过去提高几万倍
一个普通人一天吃3斤多大米 一个月100斤 吃的了吗?
古代平均是一日吃两餐,但如果是战争时期,就要晚上就要添一餐为战饭,为防止敌方夜袭且安军心用的,还有一件事就是你运粮的时候农夫,也要吃的。古代道路并不发达运粮的时候,你还要部分军队,为了以防敌方偷袭你粮草那些军队的人也要吃饭的距离越远,吃的越多
封建王朝除了秦始皇有规划,其他基本没有战略,修建了长城也可以作为运道,经济的运送方式,养驴,沿路开辟草地,驴子驼粮食和腊肉咸鱼咸菜,一个人牵五十头,到了边关,驴就充肉了,如果牛有多更好,一只大牛一千多斤
如果从社会层面整体来看,确实打战、不打战人都要吃饭,如果忽略高强度运动增加的消耗,其实消耗的粮食是一样的,但战时征召的运粮夫子消耗的是政府收到的税粮,消耗还特别大,而这些人平时吃的是自己的粮食!所以说战时消耗粮草更多,这是从政府税收角度来说的!
古代的兵绝大部分都是屯田兵,会在驻地种田的,全职的兵很少的
古代粮食产量低吧,吃粮还要吃草。要是有现代的红薯,基本没粮草的担忧,一个军人可以带80斤红薯干。红薯还容易生产,古代种几年粮食储备,才能打一次仗,诸葛亮次次出岐山都缺粮,粮食吃完了,就退军
不打仗士兵平均分配在各个城市,一个城市两三千人,压力不大,打仗一下子拥入几十万人,吃喝拉撒一下子压力就大了
觉可以一天不睡,酒可以一天不喝,饭你一天不吃试试[得瑟]
粮草其实是两样:一,粮食,二,兵员工资。
不用你拿武器,徒步行军。空手走上几十公里,能治你挑食,厌食的毛病,
穷家富路
有个神人李世民每次都是带玄甲兵,从来不记录后勤
白天打仗,晚上还要干农活?
古代所谓的缺粮,是指没办法快速将粮食运到一个地方啊!
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曹操军中无粮,大本营许昌空虚!最后许攸献计劫乌巢粮草,能运多少是多少,剩下的一把火烧掉。可见粮草的重要性!但运送粮食不仅劳师远征且风险极大。该如何应对应?答案是:钱!这世上几乎是没有钱买不到的东西,何况区区粮草!当年刘邦为什么要在四川建立根据地,四川,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有天下粮仓之美誉,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以专下心来发展经济,不出三年时间,遍地牛羊,粮食多到吃不完,简直富到流油!这些东西可以变现银两,金锭
现在打仗不用粮草吗?
只有天下第一大傻逼才会写出这种标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呲牙笑]
打仗的时候,如果缴获敌方粮草,不能及时带走,有可能会销毁,双方都如此的话,消耗必定大于平时!
世界历史上最牛B的就是毛主的兵。他的粮草怎么来?
就是运输成本太高,
主要是以前没有汽车,轮船,及机械,人挑及马驳,拉不了多少粮
不打仗吃一顿,饿不死就行,打仗要吃饱,没力气怎么打
粮草就跟现在房贷一样。房子您是住着,如果帐上的钱不够还房贷了。您急不。
这不废话么,你一天吃一个馒头,躺那儿不动能撑一个月,但是让你再跑20公里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