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针对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新配方推荐,结合当前病害防控趋势和高效药剂特点,兼顾提质增产需求:

一、高效杀菌剂复配方案
丙硫菌唑·戊唑醇(乐麦宝)
配方: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30-40毫升/亩) + 43%戊唑醇悬浮剂(20-25克/亩)。
优势:
内吸性强,持效期长,对赤霉病防效达85%以上,兼治白粉病、锈病。
显著降低小麦呕吐毒素含量,提升籽粒品质,促进青枝蜡秆、活秆成熟。
适用场景:齐穗至扬花初期,尤其适合抽穗扬花期长、阴雨多的区域。
氟唑菌酰羟胺(满甜)
配方: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65毫升/亩)。
优势:
SDHI类杀菌剂,对镰刀菌抑制效果突出,防效稳定,与丙硫菌唑或氰烯菌酯复配增效显著。
安全性高,对小麦生长无抑制,可搭配叶面肥实现“一喷三防”。
氰烯菌酯·戊唑醇(劲兴)
配方: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50-60毫升/亩)。
优势:
氰烯菌酯抑制赤霉病菌产毒,戊唑醇增强保护和治疗作用,综合防效优于单剂。
对纹枯病、白粉病有兼治效果,适合高感品种田块。

二、新型单剂与增效组合
丙唑·戊唑醇(劲护)
特点:丙唑醇与戊唑醇复配,内吸传导性强,持效期长达14天以上,对赤霉病防效达90%以上。
适用场景:高湿多雨地区,需快速控制病害蔓延。
叶菌唑(妙叶思)
配方:8%叶菌唑悬浮剂(60毫升/亩) + 43%戊唑醇(25毫升/亩)。
优势:
超强内吸性,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适合扬花期遇雨的应急防控。
促进小麦灌浆,减少籽粒空瘪,增产效果显著。

三、用药关键技术与注意事项
施药时机:
首次用药:小麦扬花初期(见花打药,扬花株率5%-10%),齐穗后2-7天开花需优先处理。
二次用药:间隔5-7天,若遇阴雨需抢晴补喷,重点喷施穗部。
增效措施:
添加助剂:飞防时每亩加1.5-3升助剂(如有机硅),提升雾滴覆盖密度至15个/cm²。
营养调节:配合磷酸二氢钾(25克/亩)或芸苔素内酯(10克/亩),增强抗逆性,促进粒重。
抗性管理:
避免单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已产生抗性的药剂。
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如三唑类+SDHI类),延缓抗药性。

四、综合防控建议
病虫协同防治:添加吡蚜酮、噻虫嗪等杀虫剂,兼治蚜虫、吸浆虫。
收储管理:收获后及时晾晒或烘干,控制籽粒水分(≤12.5%),防止毒素二次增殖。
总结:以上配方均通过多地田间验证,兼具高效防病、控毒提质和增产效果。建议根据当地品种抗性、天气条件灵活选择,优先推荐丙硫菌唑·戊唑醇或氟唑菌酰羟胺复配方案,兼顾安全性与持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