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后期(灌浆至成熟期)的两种最严重减产灾害为干热风和倒伏,二者均可通过科学管理提前预防。以下是具体防控策略:

一、干热风:小麦灌浆的“隐形杀手”
1. 危害特征
发生条件:高温(30℃以上)、低湿(相对湿度<30%)、强风(≥3级),导致小麦蒸腾加剧,光合产物减少,籽粒灌浆受阻。
减产表现:千粒重下降2-5克,严重时叶片枯萎、植株青枯,减产幅度可达15%-30%。
2. 预防措施
增强抗逆性:
喷施叶面肥:灌浆期连续喷施2-3次0.2%磷酸二氢钾(亩用100g)+0.01%芸苔素内酯,提高叶片保水能力和灌浆效率。
选用抗干热风品种:优先选择千粒重≥45克、茎秆弹性好的品种(如济麦22、郑麦9023)。
水肥调控:
灌浆水管理:避免在高温时段浇水,灌浆初期浇小水(亩30-45m³),收获前15天停灌,防止根系早衰。
氮肥后移:减少基肥氮量,增加拔节期追肥(占总氮量60%),延长叶片功能期。

二、倒伏:减产最直接的“致命伤”
1. 危害特征
发生原因:群体过大(亩穗数>50万)、茎秆细弱(基部节间过长)、根系发育不良(秸秆还田地块多见)。
减产表现:倒伏后光合面积减少50%以上,籽粒灌浆中断,茎秆腐烂霉变,减产幅度可达20%-50%,且收割成本增加。
2. 预防措施
壮秆防倒栽培:
控制群体:播种量控制在12-15kg/亩,避免密植;返青期喷施多效唑(15%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抑制徒长。
增施磷钾肥:基肥增施氯化钾5-8kg/亩,拔节期喷施0.3%磷酸二氢钾,增强茎秆韧性。
抗倒品种选择:
选用茎秆粗壮(基部第一节间长度≤8cm)、根系发达的品种(如周麦36、百农4199)。
灾害应急管理:
轻度倒伏(倒伏角度<45°):无需人工扶正,喷施杀菌剂(戊唑醇)防霉变,结合浇水补充养分。
重度倒伏(倒伏角度>45°):优先抢收,避免穗发芽或霉烂。

三、综合防控建议
“一喷三防”关键期:
抽穗至灌浆初期,混合喷施杀菌剂(戊唑醇)、杀虫剂(吡虫啉)、叶面肥(磷酸二氢钾),防病虫、防早衰、抗干热风。
灾害预警与应对:
关注气象预报,干热风前3天喷施0.05%尿素+0.2%磷酸二氢钾+1%过磷酸钙浸出液,提高抗逆性。
大风前1天停止浇水,田间开沟排水降低湿度,减少倒伏风险。
总结
干热风和倒伏是小麦后期减产的“头号杀手”,需通过品种选择、水肥调控、药剂预防三管齐下。重点推广“一喷三防”技术,结合田间群体调控,可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保障夏粮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