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灌浆期保卫战:决胜产量的45天!这些必须要做到!

小马侃 2025-04-27 17:51:43

小麦灌浆期是决定粒重和产量的关键阶段(约占产量形成的70%-80%),需通过科学管理实现“保根、护叶、延功能、防早衰”。以下是决胜产量的45天核心管理策略:

一、水分管理:精准灌溉,控水防倒

灌浆水施用原则

看天:若灌浆期无20mm以上降雨,需浇小水(亩30-45m³),避免大水漫灌。

看地:土壤墒情差(含水量<65%)或弱筋小麦需浇水;肥力高、群体大的地块不浇。

看苗:倒伏风险高的麦田(群体>50万/亩)严禁浇水,防止根系窒息。

时机:扬花后7-10天浇第一次水,收获前15天停灌,避免“麦黄水”。

抗旱与排涝

干旱时采用滴灌/微喷(节水40%),结合0.2%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

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根系腐烂和倒伏。

二、肥力调控:增粒重,防早衰

分类追肥

脱肥田:结合浇水亩追尿素5-8kg+氯化钾2kg,或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0.01%芸苔素内酯。

弱筋小麦:灌浆期浇水2-3次降低蛋白质含量;强筋小麦一般不追肥。

叶面补肥

喷施方案:0.3%磷酸二氢钾+0.5%尿素+0.01%芸苔素内酯,间隔7天喷2次,提高光合效率。

抗干热风:添加0.05%尿素+1%过磷酸钙浸出液,增强抗逆性。

三、病虫害防控:“一喷三防”全覆盖

重点病害防治

赤霉病:抽穗扬花期遇雨立即喷戊唑醇·咪鲜胺,5-7天后再防一次。

条锈病/白粉病:三唑酮、丙环唑等药剂,病叶率达10%时全面防控。

茎基腐病:灌浆期喷施苯醚甲环唑+嘧菌酯,重点喷淋茎基部。

虫害综合防治

蚜虫/吸浆虫: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亩药液量≥45kg。

红蜘蛛:阿维菌素3000倍液,结合浇水灌根。

四、灾害防御:干热风与倒伏

干热风防控

药剂预防:喷施0.05%尿素+0.2%磷酸二氢钾+1%过磷酸钙浸出液,增强抗脱水能力。

调节剂应用:喷施0.01mg/L萘乙酸或50mg/L氯化钙溶液,缓解高温胁迫。

倒伏应急管理

轻度倒伏(<45°):无需扶正,喷施戊唑醇防霉变,结合浇水补肥。

重度倒伏(>45°):优先抢收,避免穗发芽;喷施芸苔素+杀菌剂减少损失。

五、田间精细管理

除草与清沟

人工拔除多花黑麦草等恶性杂草,防止机械传播。

畦沟、腰沟保持畅通,雨后及时清理,降低田间湿度。

根系养护

喷施黄腐酸钾或海藻酸,促进根系活力,延缓叶片衰老。

禁止后期深耕松土,防止伤根。

六、收获准备

适期收割:蜡熟末期(籽粒变硬,茎秆变黄)抢收,避免雨后穗发芽。

机械调试:提前检修收割机,调整割台高度,减少机收损失(目标<2%)。

总结

灌浆期管理核心:水肥精准、病虫早防、灾害预控、根叶同护。通过“一喷三防”集成技术(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和抗逆调控,可实现千粒重增加2-3克,亩增产50-80kg。建议农户结合区域气候特点,参考当地植保站方案,确保颗粒归仓。

0 阅读:20

小马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