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死后,北魏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调侃历史 2022-05-01 11:41:20

公元499年4月26日,东昏侯萧宝卷继位九个月后,北魏孝文帝也病死在谷塘原,时年十六岁的皇太子元恪在鲁阳继位,北魏也就此进入了后孝文帝时代,元恪史称宣武帝。继位后的宣武帝元恪并未亲政,他尚处于服丧期,将国政全部交给了辅政大臣们处理。

孝文帝在临终前安排了六位辅政大臣,他们分别是∶侍中、太尉元禧,司空元详,尚书令王肃,尚书左仆射元嘉,尚书右仆射元澄,吏部尚书宋弁,但宋弁已死。在作出上述安排时,孝文帝将四位宗室诸王引入辅政大臣之中,而又以汉人王肃担任尚书令,这一安排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一是孝文帝将宗室诸王摆在显要的位置,也贯彻了他反对皇权旁落的思想,也就是说,如果自己的儿子无能,他不反对宗室诸王取而代之;二是将汉人王肃置于处理军国事务的核心地位,就是要保持自己改革的成果,避免出现反复;三是在王肃和宋弁执掌朝政的同时,又以元禧担任侍中予以制衡,并以元嘉和元澄辅佐王肃,体现了他平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大夫之间力量的想法。

辅政大臣首先要做的就是排挤了元勰。史书告诉我们元勰是主动退出权力核心的,至于真相如何已无法论。北魏朝廷将孝文帝安葬在洛阳的长陵,庙号高祖。安葬后,宣武帝曾坚持让元勰担任宰相,但元勰不从,宣武帝对着元锶痛哭,元勰连连上书,最终,宣武帝不得不同意,任命他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冀定幽瀛营安平七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定州刺史。元勰再次推辞,但宣武帝没有答应,元勰只好前去上任。

其次,他们就按照遗诏的要求,处死了大冯皇后,避免了母后临朝称制再度出现。在做完这些事情后,他们还按照孝文帝遗诏的要求,于同年八月将宫中三夫人以下的嫔妃全部放出了皇宫。

五位辅政大臣在合作之初,相处得还比较和睦。元禧等人遇事都找王肃商量,对他既敬重又亲呢,然而,时间没有过多久,尚书右仆射元澄就开始对王肃不满起来。任城王元澄作为宣武帝的从叔祖,在孝文帝时代位高权重,而王肃在六年前才投靠北魏,却位居元澄之上,这让元澄深感不满。王肃知道后,见到元澄总是退避三舍,双方逐渐出现矛盾。

永元元年(公元499年)闰八月,当南齐萧宝卷刚刚诛杀了始安王萧遥光之后,北魏南徐州刺史沈陵投降了南齐,萧宝卷任命其为北徐州刺史。当时,北魏徐州长史卢渊知道沈陵将要叛逃,命令边境守将暗中做好戒备,并屡屡向朝廷报告,沈陵的长史赵修也上书向朝廷密报。可是,尚书令王肃置之不理,并坚称沈陵不会背叛。沈陵诛杀了身边的将佐数十人,率领宿豫之军趁夜南下,劫掠了一百多人,沿淮魏军各个据点因提前有备而得以保全。沈陵在边境多年,暗中结交了很多当地的豪强,等沈陵叛逃后,北魏徐州各个郡县都捉拿了不少沈陵的同党。为了安抚人心,卢渊只归罪于沈陵一人,而将这些人都予以释放,北魏边境也得以稳定。

为了除掉王肃,南齐政府还实施了反间计,到处散布王肃也将叛逃的消息,南齐萧宝卷还任命王肃为使持节、侍中、都督豫徐司三州、右将军、豫州刺史,西丰公,邑二千户。在这种情况下,任城王元澄首先发难。正巧,一位叫严叔懋的人从南齐叛逃而来,他向北魏朝廷告密说王肃计划南逃,严叔懋说得活灵活现。任城王元澄擅自下令软禁了王肃,并上书弹劾王肃阴谋反叛。经过调查,元澄所云纯属子虚乌有。在王肃事件中、元禧和元详站在王肃一边,绝非他们对王肃有特别的好感,其实是出于自身专权的目的。这是因为,任城王元澄不仅资格比较老,而且,在孝文帝病重期间,元澄与元勰在孝文帝身边,可能掌握了大量的隐秘,手里也许攥有一些王牌,将他排挤出朝廷,才能维护好他们自身的利益。

元澄被排挤出朝廷后,孝文帝规划的"六辅"就变成"四辅"了∶侍中太尉元禧、司空元详、尚书令王肃和尚书左仆射元嘉。在孝文帝时代,最有权力的宗室是元勰和元澄,至此,局面为之一变。在随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当南齐萧宝卷大肆诛杀群臣之时,北魏政局相对安定。在此期间,北魏尚书令王肃最终完成了孝文帝没有完成的确定北魏官制的工作,他完全参考南方的官制确定了北魏的官制,确定官职分为九品,每一品又一分为二∶正品和从品。王肃确定的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

继位八个月的宣武帝元恪于公元500年的一月五日大赦天下,并改年号为景明,此举也标志着北魏正式进入宣武帝时代。

刚刚进入这一年,就发生了南齐豫州刺史裴叔业叛逃北魏的事件,可以说裴叔业叛逃事件,是南齐给了宣武帝一个新年的见面礼,也给元禧和元详一个排挤王肃、达到专权的机会。

景明元年一月七日,在得知裴叔业投降的消息后,北魏朝廷当即拜王肃为使持节、都督江西诸军事、车骑将军,命令他与骠骑大将军、定州刺史元勰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接应。二月二十八日,当元勰、王肃进入寿阳之后,北魏朝廷又恢复了元勰司徒一职,并任命他领扬州刺史,镇守寿阳。五月六日,北魏朝廷以王肃为都督徐州、豫州、司州诸军事,豫州刺史,西丰公。六月八日,北魏朝廷又以寿阳之捷晋封元勰为大司马,领司徒,以王肃为开府仪同三司。

王肃回到洛阳,宣武帝在东堂亲自接见了他,并询问南方的消息。王肃回答∶ "我听说崔慧景已经死了。萧宝卷依靠的人不是奸邪之人,就是一些佞臣。这是上天要将他们交给陛下,陛下平定四海的日子不远了。"宣武帝赏赐给他4750匹布帛,封昌国县开国侯,食邑八百户。

到七月,平定了崔慧景之乱后的萧宝卷又命令冠军将军、骠骑司马陈伯之率军继续进攻寿阳,彭城王元勰、广陵侯元衍率军抵御。

当陈伯之再度向寿阳发起进攻时,北魏寿阳兵力似乎并不多,并且,寿阳周边地区刚刚被北魏占领,人心不稳,元勰和元衍都非常担忧。北魏朝廷命令傅永率领汝阴(安徽省阜阳市)三千人马前去救援。陈伯之的齐军扼守住了汝水注入淮河的河口,傅永率领的魏军在距离河口处二十里的地方,用人力拉动船只,沿着汝水南岸前进。而后,又改用水牛拉船,向南直接进入淮河,军队一下船就在淮河南岸登陆。

魏军刚刚登上淮河南岸,齐军的追击部队也同时到达了,恰好天色已晚,傅永率军在黑夜里偷偷前进,拂晓时分进抵寿阳城下。元勰和元衍听说城外有军队,一起登上城楼查看,却根本不相信来的是傅永的部队。傅永将铠甲脱去,二人才相信了,并请傅永进城。傅永却说∶"我率军前来,就是为了与敌人作战,如果听殿下的,那将是与殿下一起困守孤城。"于是,他拒绝入城,率军驻扎在寿阳城外。

八月十四日,元勰与傅永率领魏军进攻源口(淝水入淮口)陈伯之的大本营,大破齐军,斩杀九千多人,俘虏了一万齐军,陈伯之逃归建康。自此,北魏稳定了淮南局势,淮南郡也最终落入北魏之手。北魏朝廷还派遣了镇南将军元英率军解救寿阳,元英之军还未到达,陈伯之就被击败了。北魏朝廷又将元勰召回了洛阳,任命元英为行扬州事。回到洛阳后,元勰屡屡上书请求辞去大司马、领司徒一职,要求让自己还回到中山继续担任定州刺史,但宣武帝不同意。紧接着,北魏朝廷改任王肃为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持节。

淝口之战后,到九月份,南齐军主吴子阳、邓元起等人率军从三关(河南省信阳市南)北上进攻北魏,北魏东豫州刺史田益宗在长风(今地不详)击退了齐军,吴子阳等人又撤回国境。十月二十一日,北魏朝廷任命元勰为司徒,录尚书事。二十八日,北魏朝廷又下诏在寿阳配备四万常备军。

经过一番调整,据万斯同的《魏将相大臣年表》记载,到了这一年的年底,北魏中枢重臣分别为∶大司马、司徒、录尚书事、侍中元勰,太尉、侍中元禧,司空元详,骠骑大将军兼尚书令穆亮,征西大将军源怀(源贺之子、雍州刺史),征北大将军元雍(孝文帝四弟、冀州刺史),镇南大将军元澄(孝文帝堂叔),尚书左仆射元嘉,中书监兼护军将军元愉(宣武帝弟),中书令刘芳,侍中崔光、张彝、元怿(宣武帝弟)、元嵩(元澄弟)、杨播,领军将军于烈。在这些人当中,源怀、元雍、元澄三人在地方,其他人都在中央。穆亮是孝文帝一朝的重臣,在孝文帝后期,由于他的哥哥穆黑牵扯到穆泰等人平城叛乱,穆亮屡屡上书要求自贬,孝文帝将其外放为冀州刺史,宣武帝继位后将其调整为定州刺史,不久又将他召回,代替王肃担任尚书令。

在这一系列的人事安排中,显然有诸多不同寻常之处。首先,当裴叔业投降之后,北魏朝廷将时任定州刺史的元勰和尚书令王肃派去,从表面上看,这当然有其合理性∶元勰和王肃二人都参与过孝文帝的南伐战争,在与南朝作战上是有经验的,尤其是王肃,先任刘昶的副手,后又担任豫州刺史,对南朝军队及寿阳的情况是十分熟悉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元勰自然是首辅元禧的政敌,而王肃时任尚书令,让王肃与元勰一同出征,也就意味着剥夺了王肃在朝中的发言权,这恐怕是元禧和元详的主意。至此,孝文帝临终前的辅政大臣实际上只剩下了元禧、元详和元嘉三人了。

其次,排挤王肃未必不符合宣武帝的意志。《魏书·献文六王传》称∶"禧性骄奢,贪淫财色,姬妾数十,意尚不已,衣被绣绮,车乘鲜丽,犹远有简娉,以恣其情。由是昧求货贿,奴婢千数,田业盐铁遍于远近,臣吏僮隶,相继经营。世宗颇恶之。"元禧骄傲奢靡,贪财好色,宣武帝对他很不满意。但是。此时的宣武帝尚未掌握住朝廷大权,要想与元禧抗衡,就必须培植自己的势力,而继续重用王肃显然是不明智的。这是因为,王肃不仅仅是汉人,而且,还是刚刚从南朝归附过来的汉人,对于他的流言蜚语不绝于耳,继续重用他势必引起鲜卑贵族普遍的不满,并且,王肃在朝中并无多少根基,对宣武帝夺回皇权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再次,重新重用元勰体现了宣武帝的意志。元勰虽然是元禧的六弟,两人却有太大的差异∶1.元禧是孝文帝的次弟,而且,元禧的母亲封昭仪,仅次于皇后,地位尊崇;元勰是孝文帝的六弟,母亲是潘贵人,地位较低,且元勰出生后,母亲就去世了;

2.元禧在孝文帝时期并没有得到重视,而元勰却深受孝文帝的宠信;

3.元禧贪婪、奢靡,而元勰却谦虚谨慎。很显然,要想制约元禧势力,就必须起用元勰,这也是宣武帝在元勰去定州后不久,又让其回京觐见,而后,在他立下战功后又晋升其为大司马、录尚书事的根本原因,因此,元勰的复出,并非元禧等人排挤王肃后的替代品,而是体现了宣武帝的意愿。

最后,召回了穆亮。穆亮作为孝文帝一朝的重臣,对皇室一直忠心耿耿,也享有很高的威望,将穆亮召回,并让其配合元勰的工作,这也应当是宣武帝出于制约元禧的意图。

1 阅读: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