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聂荣臻回江津老家,结果到母校参观时,却令他大失所望

云端任我行 2025-03-22 16:00:45

中国人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感根植于家族纽带和传统文化中的安土重迁、落叶归根观念。在战乱时期,很多人不得不离开家乡,这成了常态。社会矛盾激化,冲突不断,个人的生死往往变得难以预料,活下来都算幸运。等社会稳定了再回家乡,可能就只剩下对家乡的执着了。家乡已经变了样,人也换了,你回去时,可能连小孩都会问你是从哪儿来的。聂帅的经历就是个典型例子。

20岁那年,他离开了家乡,多年里只回过一次江津。可就连这仅有的一次回乡,他心里也不痛快,甚至觉得那次根本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回家。这次休假回老家,他就在县城待了两天。除了抽空去江津中学转了转,别的啥也没干,根本算不上正经回家。

聂荣臻于1899年出生在四川江津吴滩镇的石院子,现在这个地方属于重庆江津区。那时候的中国内外交困,内部军阀打得不可开交,老百姓被各种税赋压得喘不过气,外面还有一群强国盯着,随时准备动手。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挺艰难,但聂荣臻比多数孩子运气好多了。他7岁开始上私塾,11岁进了正规学校,18岁就考上了江津县立中学。那时候的中国,科学和民主思想广泛传播,激起了许多年轻人的热情。年轻的聂荣臻也不例外,深受这些新思潮的感染。1919年秋天,去法国边打工边读书成了热门,聂荣臻也动了这个念头。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他爸妈当然反对。为了能走出家乡,他干脆编了个借口,说自己被当地的警察盯上了。人就是这样,年轻的时候总想往外跑,等上了年纪,却又天天想着回家。20岁的聂荣臻终于实现了梦想,揣着父母东拼西凑的300块银元,满怀牵挂地踏上了海外求学之路。离家那天,爸妈在院子里埋了一坛酒,约定等他回来时一起喝。他那时还保证:“最多五年,最少三年,我肯定回来。”那时候的他压根儿没想到,这次分开竟会是几十年……

聂荣臻在法国,这个共产主义的重要地方,结识了一群有相同理想的青年。之后,他又去了比利时和苏联继续学习。早在1922年,他在给父母的信里就写道:"年轻人就该担起责任,不敢说拯救天下,但至少要把乡亲们从苦难中拉出来,把国家从危亡中救回来!"1923年,他正式成为共产党员。两年后,聂荣臻完成了在苏联长达五年的学习,回到祖国。他选择了去黄埔军校工作,没有回老家。由于局势动荡,聂荣臻被迫四处奔波,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的地位和声望不断上升,但担子也越来越重,回老家成了遥不可及的事。

1955年,聂荣臻准备接手全国科学事务,去西南调研军工状况,正好有机会回老家看看。可惜那时候,他爸妈和不少亲戚都不在了,再加上工作排得满满的,最后他也没能抽空去吴滩镇的石院子。因为没法回家,他只好退一步,要求去他的母校江津中学看看。到了江津中学,聂荣臻却只见到一间空荡荡的屋子,这让他感到非常失望。里头一个熟面孔都没有,以前的同学、老师全不在,连那时候的师生也一个没见着。地委书记为了大家的安全,出于好意,结果却把师生们都赶走了,这事儿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次回去,聂帅其实不太情愿。说实话,仔细想想,确实有道理。在参观时,我碰到了聂帅的老朋友——以前负责看门和收发工作的老李。他也提到过类似的话:“老一辈革命者为了大家的利益,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他们本想回家看看乡亲们,可有些干部却擅自把群众挡在外面。”此后,聂帅再也没回过家。

1958年,龙庆云本想去北京看望表妹夫,结果却没去成。聂帅得知后挺生气的。这里面有对家人的牵挂,也有对老家的深深眷恋。1986年,杨辉宗随江津县领导前往北京,专程拜访聂荣臻元帅。值得一提的是,杨辉宗的外祖父唐庶咸与聂荣臻元帅的母亲唐雨衫是亲兄妹关系。聂帅和这位从未见过的表侄子聊得很投机。他提到了1955年回老家的事,说起了思念家乡,还聊到了老家的灾情和水利工程。不过他也提到,自己身体不太好,时间也不够用。"我这身子骨,现在动弹不得,已经88岁了。从20岁离开老家到现在,整整68年没回去过了。"后来,杨辉宗和唐昌放一起去看望了聂荣臻。聂帅一直向他们询问家乡的最新消息。

杨辉宗又一次到北京时,聂帅已经90岁了,身体也不太好。听说杨辉宗来了,聂帅非要见他一面不可。两人聊了不少,聂帅问起家乡近况,还提起他二叔聂奎录,聊了当地的老熟人和往事。聂帅还特意问了杨辉宗母亲的情况,让他带话回去,送上自己的祝福。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临终前,依然惦记着家乡的发展。他提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家乡的米花糖也该好好包装,打入市场。直到临终前,他始终带着深深的遗憾,未能重返故土,再看一眼那片熟悉的土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