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鲁迅日记》,一个鲜活的鲁迅跃然纸上。那些由他亲手记录的文字,无声地展现了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字里行间都在诉说着他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之心。鲁迅也是普通人,只有用平常心去理解他,才能真正体会到他的不凡。
和所有人一样,鲁迅也有开心、难过、生气这些情绪,这是人之常情,再普通不过了。在《鲁迅日记》里,除了能窥见鲁迅的内心,还经常出现一个名字:马珏。根据统计,在《鲁迅日记》里,这个名字被提及了53回之多。如果一个人总是在日记里反复提到某个异性的名字,其中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因此,学者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马珏曾在鲁迅心中占据重要位置,甚至可以说鲁迅对她有着深深的好感,称之为暗恋也毫不夸张。
马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位北大政治系的女生,是校园里公认的颜值担当,被大家称为"校花"和"女神"。她的美貌在当时让不少男生心驰神往,甚至想入非非。那么,她究竟美到什么程度?马珏的父母是马裕藻和陈德馨,这对杰出的夫妇在1903年同时获得了公费赴日本留学的机会。马裕藻曾在日本帝国大学和早稻田大学求学,而陈德馨则选择在日本目白女子大学攻读博物学专业。
马裕藻在日本读书时,认识了比他小几岁的鲁迅。他们经常结伴去听章太炎的讲座,久而久之,两人成了关系不错的朋友。经过七年的共同学习和努力,他们一起完成了学业,最终顺理成章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后,夫妻俩在日本东京迎来了大女儿马珏的降生。值得一提的是,鲁迅那一年已经29岁了,才第一次当上父亲。
按现在的辈分算,马裕藻的女儿马珏应该比鲁迅小一辈。不过男人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鲁迅始终没有挑明这层关系,用理智克制了感情,这些就是后来的事了。马裕藻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国内后,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之后还当上了北大国文系的主任。鲁迅能去北大教书,也多亏了马裕藻的极力推荐。
鲁迅在北大教书时,与马裕藻关系很好,常去他家串门。看着马裕藻的女儿马珏渐渐长大,鲁迅心里也不禁泛起涟漪。马珏和鲁迅的关系非常亲近。她在晚年写的《女儿当自强》里这样回忆说:鲁迅曾在北大教书,跟我爸是同事,两人脾气相投,走得很近。他常来我家串门,跟我爸一聊就是大半天。
十五岁的马珏正值青春萌动,她怀着少女的羞涩心情,写下了《第一次见到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后来这篇作品被刊登在报纸上,向公众展示。鲁迅看到这篇文章后,对马珏的文笔大为赞赏,随后便将其选入自己的作品集《鲁迅著作与其他》中。打那以后,鲁迅常去马家串门,每次进门第一句话就是问马珏在不在。只要听说她在,鲁迅准会找机会跟她聊上几句。
随着马珏慢慢长大,他们见面的机会变少了,不过通过书信往来,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这种通信持续了将近七年。马珏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总会找鲁迅商量,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了无所不谈的知己。1928年春天,马珏顺利考入了北大预科班,经过两年学习,又成功进入北大政治系就读,这一消息立刻在校园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马珏长得实在太漂亮了,这就是最直接的原因。
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两所名校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有评选"校花"或"皇后"的传统。而在这些高校中,北京大学的马珏脱颖而出,成为公认的最美校花,她的风采甚至超过了燕京和清华的校花。同时代的著名作家吴祖缃曾这样回忆道:北大政治系的马珏被誉为“校园女神”,她的名声传遍整个北京,连燕京和清华的校花们在她面前都显得有些黯然失色。当时在北大求学的马珏,在北平还有这样一句广为流传的话:
马裕藻对北京大学有啥功劳?他最重要的功劳就是给北大添了个美貌的闺女。马珏的颜值让男生们纷纷心动,争着给她写情书,就连女生见了她都觉得比不上,忍不住夸她:她的美貌仿佛是用最纯净的大理石精心雕刻而成。1933年,还在读书的马珏与天津海关的普通职员杨观保喜结连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连《北洋画报》都特别登载了他们的婚礼照片。
后来,鲁迅和马珏慢慢没了来往,连书也不寄了,写信更是无从谈起。就像鲁迅在给台静农的信里说的那样。我突然意识到马珏已经嫁人了,自己还总往她那儿送书,这举动好像有点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