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关系十分亲密,可以说是亦师亦友。实际上,杜甫曾追随李白左右,两人结伴游历名山大川,共同探访隐士高人,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可时间一长,杜甫渐渐觉得李大哥那些风花雪月的爱好实在不合自己胃口,太不切实际了。他骨子里就是个务实的人,做不来那些浪漫的事,心里装的是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抱负。
因此,杜甫告别李白,开始追寻自己的道路,李白并未阻止,因为他明白追求理想是件好事。此时的李白早已看淡了名利,认为这些东西不过是束缚他自由的牢笼。尽管两人各奔东西,追寻自己的梦想和信仰,但他们的友谊依旧深厚。特别是杜甫,他对李白的思念如同高山大海,情深意重,常常情不自禁地提笔为李白写诗。春天生机勃勃,杜甫为李白创作了《春日忆李白》;冬天万物沉寂,他又为李白写下《冬日有怀李白》;杜甫畅饮之后,兴致高昂,便写下了《饮中八仙歌》;夜晚思绪万千,他再次为李白写下《梦李白》;长时间未见李白,他忍不住又写下了《不见》……但让人疑惑的是,面对杜甫的深情思念,李白仅仅回应了两首诗词,这是否意味着他并不珍视与杜甫之间的这份情谊?肯定不是这样,主要是李白的时间都排满了,他得去找神仙、认识新伙伴,还得花功夫喝酒。
李白不仅被誉为诗仙,也是公认的酒仙。如果没了酒,那李白还能算是李白吗?李白的许多传世佳作往往在饮酒后诞生,其中《静夜思》更是家喻户晓,连幼童都能朗朗上口。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仿佛地面铺了一层白霜。我抬头仰望那轮皎洁的明月,不禁低下头来,深深思念着远方的家乡。这首诗表面看起来简单,却一直被误解了上千年,特别是开头两句话的真正意思,几乎没人了解。公元726年,也就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李白那年26岁。与众多埋头苦读的学子相比,他已经走南闯北,见识了不少世面。为了实现“执剑离乡,远走他方”的抱负,他离开四川已经很久了,接下来他打算在繁花似锦的春天前往扬州。李白踏上前往扬州的旅程,从春到秋才抵达目的地。可能是对当地气候不适应,他在扬州病倒了,不得不在一家客栈里休养。
身处异乡的旅人,每当身体抱恙,对家乡的眷恋便格外深切,诗仙李白同样难逃这份情怀。一个深秋的夜晚,天气晴朗,月光皎洁,繁星点点。李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索性起身走到窗边,抬头凝望夜空中那轮明亮的圆月。他再也按捺不住对家乡的思念,拿起笔创作了这首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静夜思》。这首作品篇幅短小,仅用20字便传达出完整意境,语言平实直白,没有晦涩的典故和复杂的修辞,读者能轻松领会其中含义,与那些需要反复琢磨的古典诗词相比,显得格外通俗易懂。这首诗我们通常理解为:床前洒满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铺了一层银白的霜,抬头仰望天上的明月,低头时不禁深深想念远方的故乡。
大多数人应该都会同意这个观点,毕竟我们小时候的语文老师就是这么教的。正是因为我们理解了诗句的字面意思,才让很多人能够轻松记住这首诗。这么多年过去了,课本上的许多内容都已经模糊不清,但这首诗我们仍然能够脱口而出。大多数人不会仔细研究这首诗,要是按照字面意思来解读,其实是理解错了。这个错误的关键在于开头两句里的“床”和“疑”这两个词。通常我们说到"床",第一反应就是用来睡觉的家具。但在古代,"床"这个字往往不是指睡觉的地方,而是用来表示水井周围的围栏。古时候,人们把家乡叫作“有井的地方”。成语“背井离乡”的意思是说离开了有井的家乡,而不是真的把家乡的井搬走。井是搬不走的,就算能搬走,家乡的人又该去哪儿打水?
在某些诗作里,诗人常常把“井”和“床”这两个意象结合起来表达情感,像李商隐就有这样的诗句:不惜用金弹射向林外,还要在井边建个银床,杜甫也写过:井边的银床被霜冻住,秋风吹拂着梧桐树。这两句古诗里提到的"床"肯定不是指我们睡觉用的床,而应该是指井边的围栏。因为谁会傻到把床搬到井边去睡觉?查一查《辞海》就知道,“床”这个词确实可以指井边的围栏。要是有空的话,大家可以亲自去翻翻看,验证一下这个说法。李白的《长干行》里还有这么一句:男孩骑着竹马跑来,绕着床边逗弄青梅。
如果把诗中的"床"当成我们平时睡觉的床,那么这首诗的意思就变成了:小朋友骑着竹马,在卧室的床边转来转去地玩。这显然不太符合小孩子的行为习惯。再说了,如果孩子真的在床边玩耍,李白也不可能看见,因为随便进别人卧室是很不礼貌的事情。因此,《静夜思》里的"床"其实指的是井边的围栏。诗中的场景是:李白站在夜晚的月光下,靠着井栏,看着皎洁的月光洒落,内心涌起深深的感慨。按照我们的理解,“疑”这个字,通常表示怀疑的意思。在诗里,李白看到月光照在地上,以为那是地上结的霜。
其实,这种看法也不准确。在很多古诗词里,“疑”字的意思其实是“仿佛、好像”。也就是说,当这个字出现时,作者通常是在用打比方的写法。这种理解很贴合《静夜思》的意境,把月光洒满大地的景象,比作地面上铺了一层霜,并不是真的以为地上结霜了。在诗歌的解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就拿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来说,其中那句“疑是银河落九天”里的“疑”字,理解为“仿佛”更为贴切。要是把它解释成“怀疑”,那就完全说不通了,因为银河从天上掉下来这种事根本不可能发生。李白虽然想象力丰富,但也不至于真的怀疑银河会从天而降。
再拿陆游的《游山西村》来说,那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里的“疑”字,翻译成“仿佛”或者“似乎”会更符合整首诗的意思。另外,要是我们把诗里的“疑”字理解成“怀疑”,那得先假设诗人对实际情况一无所知。但事实上,诗人在这些诗句里对眼前的情况都很清楚,所以用“怀疑”来解释就显得很不合理。我们再来看看《静夜思》里的那句“疑是地上霜”。要是把“疑”理解成怀疑的意思,那就是说李白不确定地上那片亮晶晶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才猜测可能是霜。但问题在于,李白在前一句已经明确提到了那是皎洁的月光。所以,要是用怀疑来解释,就显得前后说不通了。
从这可以看出,李白的《静夜思》被误解了上千年。实际上,诗的前两句是在描述井栏边皎洁的月光,那光芒如此明亮,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白霜。这种鲜为人知的解读,才是这首诗的本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