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帮派史之光复会:同盟会的前身孙中山的政敌蒋介石的试刀石

刘洋瀚海聊之 2025-01-02 11:45:16

鲁迅、秋瑾、蔡元培、章太炎…

这些近代非常有名的文化先驱和革命家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加入过同一个组织。

这个组织曾经是同盟会的前身之一,后又因领导人与孙中山的矛盾而分裂。

这个组织曾经是浙江人的领导者,却因老蒋亲自下场的一场暗杀而分崩离析。

今天的中国帮派史,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被认作是浙江帮的革命先驱组织,光复会。

1905年,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宋教仁的“华兴会”,以及我们今天的主角以蔡元培、陶成章为首的“光复会”,合并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这个同盟会后来推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帝制时代。

但相比于孙、黄、宋的高光,原光复会成员们的存在感似乎非常的低。就算是人有名,也很难想到他们曾经加入过的组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同盟会成立的五年后也就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前一年,光复会与孙中山决裂从同盟会中分裂了出去,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与后来民国的第一大党决裂了;二是光复会的首脑人物陶成章是被后来的民国头号人物老蒋干掉的,光复会也因为这起刺杀案件而解体。说的直白点,在国党执政时期的民国,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不会有人喜欢光复会的人和故事。

而他们的故事却又不得不讲。

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其中的沙俄在攻打北京的同时还在东北大肆烧杀。

这一连串变故使得大清朝廷和民间知识分子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搞教育”。只不过大家的目的并不相同。

大清为了增强国力开始在各地兴办学堂,同时推进了对外国文献的翻译范围和力度。

而很多民间的知识分子也通过开设书局、报社和学堂的方式来搞文化教育,只不过他们是以教育为幌子,真实目的是干革命。

1902年,蔡元培、章太炎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一个叫“中国教育会”的组织,正所谓:“国中志士,鉴于清廷之丧国辱师,非先从事革命不可。但清廷禁网严密,革命二字,士人不敢出诸口……彼等咸认惟有从教育着手,才是救国保种之根本。”——《中国教育会之回忆》 蒋维乔

中国教育会成立之后一直非常的高调,这年正好赶上时任大清驻日公使的蔡钧拒绝保送自费留日的学生赴日学习,中国教育会就带头包围了驻日使馆抗议,之后又宣布赴日的学生可以以中国教育会的名义报送。所以这个组织在留日学生群体中的声望极高。

1903年,因为沙俄拒绝履行从东北撤军的承诺,想在事实上强占东北。而日本因为也觊觎东北,所以也在大肆鼓吹排俄言论,这让那些在日本留学的大清留学生们义愤填膺,于是他们自发组织起了一支留日学生义勇军,并致电时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凯,请命对俄作战。

这就是著名的“拒俄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组成学生军后,他们除将消息致电给袁世凯外,还同时致电给了中国教育会,以及中国教育会开办的学校爱国学社。而接到电报的中国教育会,会长蔡元培第一时间就当众宣读了电报内容,在场者莫不振奋,纷纷向东鞠躬以表敬意。

除了“拒俄”外,因被定义为非法而改名为“军国民教育会”的这支学生军也表现出了极强的“排满”情绪。他们中的多数人后来都成了“华兴会”以及“光复会”的骨干。

而在整场拒俄运动中,无论是浙江省内的舆论风向,还是以蔡元培、章太炎为代表的浙江籍意见领袖的明确支持,以及像龚宝铨、叶澜、王嘉榘、汤槱等浙江籍学生的“参军”行为,浙江人都表现得十分积极。

不过真派他们上前线去打沙俄也不可能,于是他们就专注于“排满”了。其成员后来陆续回国策划反清活动。其中有一批人尤其热衷于搞暗杀,自称暗杀团,章太炎的女婿龚宝铨就是其中代表。

在这样的背景下,1904年,以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为基础,光复会在上海正式成立。蔡元培任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

“光复会”之名,出自章太炎1903年为邹容《革命军》一书所作的序:“同族相代,谓之革命;异族攘窃,谓之灭亡;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逐异族,谓之光复。”

这个反清的心思已经昭然若揭了。

再之后,秋瑾、鲁迅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浙江籍名人也陆续加入到了光复会中。

多说一句,关于鲁迅是不是光复会成员是有争议的。鲁迅的弟弟周作人虽然认同鲁迅和陶成章是非常铁的哥们,但却否认鲁迅加入过光复会。但鲁迅的另一个密友许寿裳则认为鲁迅确实是光复会成员,至于他弟弟为啥否认,许寿裳觉得可能是鲁迅没告诉过家里人。

1905年9月,光复会骨干徐锡麟创建了大通学堂,这是一所为光复会成员进行军事训练以及培养干部的教学机构。光复会已经在做武装起义的准备了,筹谋这一切的,正是徐锡麟。

就在1905年,光复会的组织架构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动。光复会与兴中会、华兴会等团体在日本东京宣布合并,组成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出任领袖。

合并后光复会大部分成员都加入到了同盟会中,但仍然有部分成员仍以光复会的名义行事,比如前面提到的徐锡麟。

徐锡麟,浙江绍兴人,20岁时考取了秀才功名,当然这和蔡元培那种25岁中进士的学霸没法比,也不会像蔡元培那样有个翰林院庶吉士级别的官场起步层次。不过此时已年过三十的徐锡麟还想当官,这倒不是他官迷,他是想打入敌人内部,做个像小说《鹿鼎记》中吴六奇那样的人物,于是他花钱捐了一个道员。本来还打算再赴日本去读军校,不过咱们前面说了,清廷已经不允许自费学生去了,就没能成行。

虽然没去成日本,但上天却给了他一个完成梦想的好机会。当时的安徽巡抚是庆亲王奕劻的女婿恩铭,他很欣赏徐锡麟,派他这么个没有军旅经验的人去负责安徽陆军小学堂的工作。这个安徽陆军小学堂,就是之前的安徽武备学堂,坐落于当时还是安徽省会的安庆。

1907年,徐锡麟和浙江地区光复会负责人秋瑾商定,相约于这年七月在安徽和浙江同时举事,然后东西夹击会师于南京城下。

7月8日,光复会起义军趁安徽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的时候突然发难,本打算全歼安徽省内来观礼的文武大员,结果只打伤了巡抚恩铭,其他官员包括恩铭都跑了。随后徐锡麟带人占领城内的军械所,不过很快便被清军包围,战斗仅持续了四个小时这场起义就被扑灭。

徐锡麟被捕,盛怒之下的安徽文武官员想仿照刺马案的张汶祥例对其凌迟,不过大清这时候已经取消凌迟了,最后改对其用刨心之刑。时年34岁。

另一边,秋瑾因徐锡麟弟弟的出卖而暴露,但秋瑾拒绝离开绍兴,发出了类似于当年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那般的豪言,随后慷慨赴死,时年32岁。

也正是因为有了光复会的这些壮举,也才有了开头那段电影片段中的对话。

同时,正如影片台词中所描述的那样,同盟会和光复会的裂痕也很快出现了。

1907年,大清朝廷希望日本能够逮捕并引渡孙中山,但日本并不想得罪中国的革命党势力,所以就私下跟孙中山说可以给他一笔钱让他离境,对大清那边就说把他给驱逐了。

孙中山接受了这个条件,也接受了这笔钱,他很需要这笔钱回到国内谋划起义。

当时负责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是资深媒体人光复会成员章太炎,章太炎希望孙中山能把日方给的捐赠全部留下作为报纸的经费,而孙中山只愿意留下一小部分,两人因此闹的很不愉快。随后又有消息传出,说孙中山和日方达成了秘密协定,这一走就不再回日本了,大家认为孙的这个行为属于是“背叛革命”。章太炎甚至直接撕掉了挂在《民报》报社的孙中山照片,并和很多激进成员共同要求孙中山辞去同盟会的总理职务。

而孙中山回到国内领导的黄冈和七女湖起义均告失败,这也让他在同盟会内的威信大大降低,罢免他总理的声音越来越大。

随后,咱们前面说的安庆起义失败的消息传来,值得注意的是原光复会成员的态度。

徐锡麟在被抓后有人问他是否为孙文指使,他的回答是:“我与孙文宗旨不合,他亦不配使我行刺。”

看看看看,这是赤裸裸的瞧不上。

其实不光是同盟会对他不满,黄兴在此前因为选择国旗事宜也与孙也起过比较大的冲突,还曾扬言要退出同盟会。宋教仁也一直觉得孙这个人行事风格过于跋扈,并在这一时期起了另立炉灶的心思,还在这年向孙中山辞去了同盟会中的职务。

所以同盟会成立之初,大家就是貌合心不合的。

1908年,双方矛盾再次加剧。原光复会事实上的核心人物陶成章准备去南洋筹款,一是为《民报》募集资金,二是为计划内的江、浙、皖、赣、闽等五省起义筹措军饷。陶成章也曾像孙中山开口让他帮忙筹款,但孙中山自一年前回国后已经陆续领导了六次失败的起义,消耗了大笔经费,实在拿不出钱也筹不到钱了。但这在陶成章看来就是有意推诿。

就这样,陶成章等原光复会成员开始重新以光复会的名义行事,直到1910年双方正式决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光复会成员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朱瑞,率部光复了杭州,还攻下了南京。李燮和,率军驰援上海,还救了陈其美。许雪秋,在广东举事,攻克了潮汕。等等。

但这些军事上的表现并未让他们这个组织更强大,反而招来了忌讳。

1912年1月,陈其美授意老蒋,潜入医院亲手(也可能是买凶)干掉了正在养病的陶成章。

他死的这年才34岁。

孙中山闻讯后发了通电报给陈其美,夸了一下陶成章的功绩,顺便督促陈其美缉拿凶手。

(“陶君抱革命宗旨十余年,奔走运动,不遗余力,光复之际,陶君实有钜功,猝遭惨祸,可为我民国前途痛悼,法界咫尺在沪,岂容不轨横行,贼我良士,应由沪督严速究缉,务令凶徒就获,明正其罪,以慰陶君之灵,以泄天下之愤。总统孙文。”)

但怎么督促啊,凶手就是陈其美派的啊,而且下手的还是他未来连桥啊。

陶成章死后,光复会也失去了它的灵魂。

其成员要么遭受排挤,要么加入到其他阵营,甚至还会互相拆台。

比如朱瑞,先是跟了黎元洪,后又投了袁世凯,袁世凯称帝他都支持,还被封了个一等侯。

又比如蒋尊簋,先是和章太炎、张謇等人新组了一个统一党,后在派系争斗中被迫下野,而逼迫他下台的正是另一个光复会成员朱瑞。最后跟了孙中山,孙中山之后却又反蒋。

就这样,这个曾经璀璨但昙花一现的光复会,慢慢消失在里历史的长河中。

但它曾经发出过的光,始终闪亮。

参考文献:

《清末浙江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 刘训华

《同盟会的分裂与光复会的重建》 杨天石/王学庄

《论光复会与同盟会之争对鲁迅的影响》 王彬彬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