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哪家军阀最没存在感?
新疆的疆系军阀肯定要算一个。
毕竟他们离内地实在太远,就算真想参与点啥,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赶过来没准仗都打完了。
也正因为离得远,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名义上归属民国,但实际上是军阀自治。
今天的民国军阀史,咱们就来讲讲新疆的军阀。
新疆地区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被纳入到我们的版图中了,名副其实的“自古以来”。
只不过因为离中原王朝的核心区域实在太远,所以赶上一些弱鸡朝代或者分裂时期,就会失去对这里的控制。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历经康雍乾三朝长达70年的准噶尔之役结束;两年后(1759年)大小和卓之乱也被评定。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完成了对新疆的收复。
就连“新疆”这个名字,都有“旧疆新归”之意。
最开始乾隆在这里设置了伊犁将军进行管辖。
咱们之前讲奉系的时候讲过清朝的驻防将军制,的大清的驻防将军在无地方管理机构的时候行使一切权利,即便所在地区有总督,驻防将军的级别也要高过总督。比如广州将军就比两广总督官大。
这种地处偏远,行政机制又是军事化管理的地区,的确是孕育割据军阀的好土壤。
到了清同治年间,大清的西北地区发生了很多大事。
比如前两期提过的左宗棠平定的一场叛乱,这个真的不能说,是真给我限流。
又比如来自中亚地区的一个叫浩罕汗国的入侵。
再比如沙俄逼迫大清签订了一份《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44万平方公里土地被割走。
总之就是各种丢土失地。
而在这一系列乱局中,新疆当地也有很多贵族趁机自立。
与此同时大清的东南地区也不太平,太平天国刚刚评定,日本又在图谋吞并琉球和那个大岛。
所以当时的朝堂就分成了两派,以直隶总督李鸿章为代表的的海防派主张干脆放弃新疆,全力应对日本的威胁。
而以陕甘总督左宗棠为代表的陆防派则主张出兵收复新疆失土。
这就是著名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最终朝廷于光绪元年(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处置新疆事务。
左宗棠也不负众望,成功收回了新疆,并促成新疆正式建省。
辛亥革命时,新疆的革命党也纷纷起义相应。
其中伊犁的起义军成功举事,杀掉了伊犁将军,并成立了军政府。
当时刚刚就任新疆巡抚的淮系官员袁大化竟然逃跑了,新疆的乱摊子一下就落到了一个叫杨增新的云南籍官员手里。
他就是新疆军阀的初代目。
杨增新,云南蒙自人。光绪年间进士,及第后被派往甘肃为官。
在任期间杨增新镇压过当地百姓的起义,参与过武备学堂的创建,是个知兵的文官。同时他对地方民政,以及调节民族矛盾也很在行。
光绪末年杨增新又被调往新疆,短短几年间先后历任道台、兵备道、提法使等官职,行政、军事、司法,挨个衙门走了个遍,完全是游戏里才有的升级套路。
伊犁宣布独立后,巡抚袁大化知道他知兵,就让他训练一支部队。所以当袁大化逃跑后,熟悉新疆各衙门情况,知兵且手里有兵的杨增新才会被推举出来主持乱局。
袁世凯任总统后,本来想任命有淮系背景的袁大化继续主持新疆局势,但袁大化并不想回去,就推荐了别人。此时已经长出野心的杨增新大为不满,找人暗杀了袁大化举荐的这个人。袁大化干脆举荐杨增新,袁世凯也就顺势任命杨增新为新疆督军了。
随后,又把当年带头搞起义的人也都解决掉了,不给别人任何分权的可能。
杨增新在新疆的统治一直持续到了1928年,期间正式军阀混战最乱的时期,北洋政府也陆续被皖、直、奉等军阀先后掌控。但割据一方的杨增新则谁在北京我支持谁,绝不唱反调,哪怕袁世凯称帝他也支持,要知道带头反袁的可是他老家云南,他手下也有很多云南籍的官员。孤立主义这一套算是被他玩明白了。
1928年,老蒋北伐成功,北洋政府覆灭,杨增新又开始拥护老蒋。
但这时,一直暗中窥伺他的一个北洋系官员给了他致命一击,字面意义上的致命一击。
1917年时,黎元洪派了一个叫樊耀南来新疆,派他来的目的就是想找机会替换掉杨增新。
樊耀南是日本海归的法学生,先后在北洋政府的国务院和总统府中任职,来新疆后多数时间都在署理外交事务,毕竟挨着苏俄。他和杨增新一直有矛盾,毕竟是要争权嘛。
1928年杨增新看到北洋大势已去也就不再顾忌樊耀南了,在给老蒋拟送的政府委员名单中也把樊耀南排除在外。见此情况樊耀南也决定行动,在一次宴会时直接派人射杀了杨增新以及其一种亲信,随即占领了督军府。
不过斩草没除根,当然他也没能力除根,毕竟在杨增新的眼皮子底下樊耀南不可能有自己的军队可以使唤。
当时没来参加宴会的杨增新亲信,政务厅厅长金树仁随即带兵讨伐樊耀南,并将其虐杀。
这就是新疆军阀的二代目。
金树仁是甘肃河州(临夏)人,是当地有名的神童,12岁时就考中了秀才。
在他16岁那年杨增新来河州当官,二人相识,随成了杨增新的亲信。
也因为这层关系,金树仁之后没有走常规科举的程序,而是直接被推举为“孝廉方正”,就是可以直接当官的一种特招科目。同年他又考中了另一个可以直接当官的特招途径,国子监。
当然这时候大清都要亡了,这些都没啥用了。不过这层身份却让他在民国初年的国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1915年,金树仁来到新疆投奔杨增新。从县长做起一直做到了省政务厅厅长。
1928年杨增新被杀后,金树仁带兵给杨增新报了仇。不过当时就有种说法是,杨增新之死是金树仁和樊耀南合谋,时候还杀了樊耀南灭口。
跟樊耀南想熟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则称杨增新之死和樊耀南无关,是金树仁。
樊耀南的后人则说真正的主谋其实是冯玉祥。
总之这件事成了个罗生门
但无论如何,金树仁接任了新疆省主席之职,成了疆系军阀新的掌舵人。
不过金树仁施政能力一般,在处理民族问题时也不像杨增新那样柔和,又因为挨着马家军的地盘,所以他主政期间治下并不安稳,叛乱频发。
仅仅过了5年,其下大批官员合谋发动政变,把他赶下了台。
这次叛乱和当年杨增新、金树仁上台前一样,同样是先动手的人没成功,被后来人摘了桃子。
政变成功后,本来大家推举出了一个叫刘文龙的教育厅长来担任新疆主席。但金树仁的手下将领盛世才跳了出来,通过武力手段夺取大权。
他就是新疆军阀的三代目,真正被称为“新疆王”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