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亲日派军阀,多数人都会先想到张作霖的奉系。
其实和日本人最铁的,是段祺瑞的皖系。
作为北洋分裂后最先上台的势力,一度控制了皖、鲁、直、察、绥、陕、浙、闽等地,大概就是起于东南沿海然后绕着河南围了一圈。
但它也是皖、直、奉三家中最早衰落的。
今天的民国军阀史,咱们就来聊聊段祺瑞,和他的皖系军阀。
已经连着好几期告诉我“不适宜推广”了,这回不说西北了别再给我限流了。
在民国军阀的众多派系中,多数都是因势力范围而得名,比如奉系、晋系、川系、滇系。但皖系比较特殊,它虽然也一直控制着安徽,但被称为“皖”的原因,则是首领段祺瑞和一些核心成员的籍贯在安徽。
所以聊皖系,一定要先聊段祺瑞。
段祺瑞出生在安徽六安,和老大哥袁世凯一样祖上都属于李鸿章的淮系。
段祺瑞的祖父段佩就是淮军将领,和冯玉祥他爹一样都在刘铭传手下听用,只不过一个当官一个当兵(低级武官)。
本来家世还算不错,但他的青少年过的并不顺。
先是因为段佩与人结仇又领兵在外,仇家上门寻仇父母只能领他外出避祸。
后来祖父病死,没几年他爹遭遇劫匪被杀,他妈也?因悲伤过度跟着离世。
18岁的段祺瑞就已经没有(直系)亲人了,而且还身在异乡漂泊。
但他跟着祖父和族叔在兵营里混过好多年,又是淮系出身,所以当李鸿章创建天津武备学堂的时候段祺瑞就顺利的考进去了,这年他刚好20岁(1885年)。
因为学习刻苦很受李鸿章看中,后来有一个选派去德国军校留学的机会李鸿章也点了他的名。
不过回国后的段祺瑞并没有马上到部队中服役,因为他学的是炮科,除了作战技巧外他也很懂金属加工,所以起初他被分配去了天津机器制造局,后来又当起了部队的教官。
段祺瑞的人生转机出现在他30岁这年。
1895年大清在甲午战争中战败,随后袁世凯领命在天津编练新军。
因为新军要使用新式火器,而且军制还是照搬德国。所以像段祺瑞这种,懂火器,还留过德的自然就会被重用。更不要说他淮军和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的背景,以及被李鸿章看中的身份了。
1898年,段祺瑞又奉命去日本观摩,回国后亲自编写了训练操典。
隔年袁世凯前往山东任山东巡抚,段祺瑞也随同前往。这也就意味着段已经成了袁世凯的铁杆亲信。为了继续笼络段祺瑞,在他发妻去世之后,袁世凯还把自己的表侄女(也相当于养女)嫁给了段祺瑞。
民国时期有很多大佬都是靠军校起家的,段祺瑞也是。
除了在军校和部队中有亲自任教的经历外,段祺瑞还参与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的创建。这些经历奠定了他在北洋系中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在和袁世凯交恶后没有彻底失势,而在北洋解体后皖系又能率先异军突起的原因。
同时段祺瑞也很重视对部队的掌控,除了担任北洋六镇其中一镇的长官外,还先后被外放去了福建和江浙,这也是后来皖系能控制这里的原因之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这一时期也是袁、段的蜜月期。
袁世凯被重新起复后开始统兵平叛,原本南下打湖北的是冯国璋部,但冯国璋太猛了,很快收复了汉口和汉阳。袁世凯并不是真想消灭起义军,他有自己的心思。因为怕冯国璋继续猛下去,就赶紧让段祺瑞和他换了个位置。这也足见袁世凯对段祺瑞的信任。
后来北洋系军官联名上书逼皇帝退位,也是段祺瑞领的头。
作为回报,袁世凯当总统后,就任命段祺瑞为陆军总长和国务总理,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为过了。
但袁世凯也忌惮段祺瑞,想找机会收了他的兵权,二人随即反目。
段祺瑞辞职相逼,袁世凯称帝段也表示了反对。
直到袁世凯取消帝制,自己又病入膏肓,段祺瑞才重新回来担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
袁世凯死后,按照规矩当时担任副总统的黎元洪要接替袁世凯来履行袁没有完成的任期。
但这时候段祺瑞已经回到中央了,这也就意味着权利最大人的不是总统,总统又没啥权。
段祺瑞在北洋系中的地位,袁世凯活着的时候都要忌惮,更何况他已经死了呢。
但黎元洪也不甘心啊,所以总统府和国务院的“府院之争”爆发。
1917年,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段祺瑞主张对同盟国一方的德国宣战,而黎元洪不同意,之后段祺瑞以及多名内阁成员以辞职相要挟,双方陷入僵局。
恰巧这时候一家报纸披露了段祺瑞的丑闻,称他曾经以东北和山东的铁路、矿产和森林为抵押向日本借款,随后双方又秘密达成协议,出卖了很多山东的权益,大概内容可以看做是袁世凯“二十一条”阉割版。
也正是因为这条协议,在后来的巴黎和会上,日本才顺利抢走了德国人在山东的权益。
袁世凯当年的那个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可以狡辩说是没同意过或者被逼的自己并不情愿,但段祺瑞这个可是“欣然同意”。
段祺瑞也因为这个丑闻被迫下了台。
下台后的段祺瑞干脆破罐子破摔,策划了安徽等省的独立以要挟黎元洪。没什么根基的黎元洪只能请北洋系的另一个大佬,当时驻军在江淮地区的张勋前来调解。
但张勋这个人也有自己的心思,带兵进京之后就驱逐了黎元洪,然后和康有为一起拥立溥仪重新称帝,这就是“张勋复辟”。
张勋这个行为不但让黎元洪懵逼,段祺瑞也懵逼了。
有种说法是,当时大家都不喜欢黎元洪,所以张勋之所以能带兵进京,不是为了调节,而是各方大佬想让他趁机赶走黎元洪。这背后既有皖系的段祺瑞,也有直系的冯国璋、曹坤,还有奉系的张作霖。
只不过张勋预判了所有人的预判,爷不共和了,立宪了。
段祺瑞见状索性也带兵进京,张勋复辟失败。
而黎元洪在这种局面下也不能当总统了,副总统冯国璋上位,段祺瑞恢复了国务总理之职。
他心心念念的对德宣战的提案也顺利通过,中国加入一战
但段祺瑞和冯国璋也尿不到一个壶里,当时孙中山因为不满段祺瑞废除《临时约法》和取消国会,联合了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军阀发动了第一次护法运动。
冯国璋主张和平解决,段祺瑞则要坚决“讨伐”,毕竟就是冲着他来的嘛。直皖矛盾加剧,第二次府院之争爆发。
到了1918年年末,冯国璋的总统任期到了,大家推了手里没兵的北洋系元老徐世昌上台。
而段祺瑞则和直系领袖冯国璋达成约定,共同下野。
冯国璋这时候已经是行将就木,第二年就死了。
而段祺瑞在北洋系深耕多年,亲信遍布,他虽然名义上下了野,但仍然能通过亲信继续掌控局势。
第二次府院之争也以段祺瑞的胜利告终。
其实两次府院之争除了争权外,里面还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对日态度。
段祺瑞虽然主张对德宣战,看似是想要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但战后的山东却被日本人摘了桃子,而段祺瑞在这中间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要知道最早段祺瑞和袁世凯反目,也有对日态度的原因,当时段祺瑞可是主张对日本强硬,怎么之后又变成亲日了呢?
这就不能只把眼光局限在北洋政府内部了。
袁世凯死后,北洋内部派系林立,北洋之外各地军阀也有割据之势。
本来当时中国就弱,再一分列就弱上加弱了。
各家军阀为了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必然要倒向一方列强。
亲苏的、亲英的、亲德的、亲日的,总要占一个。
而当时又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纷纷入场,无论是英国还是德国都自顾不暇,段祺瑞自己的德国背景根本用不上。
但日本背景,虽然段祺瑞本人没有,但段祺瑞的皖系可是非常有。
段祺瑞手下“四大金刚”徐树铮、吴光新、傅良佐、靳云鹏,除了靳云鹏其他三个都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还有什么段芝贵(陆军总长)、曲同丰(保定陆校校长)等皖系核心也是如此。
另外当时依附段祺瑞的“新交通系”如曹汝霖(中央大学)、章宗祥(明治大学)、陆宗舆yú(早稻田大学)等人也都有旅日背景。
段祺瑞和日本秘密签订卖国协议就是曹汝霖经的手,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烧的就是曹汝霖的家。
而从当时日本的角度来讲,跟他们更为亲近的孙中山有名无实,而段祺瑞则是实权人物,和谁合作自然不用多想。
就像当年苏联明知道老蒋反他们的理论也仍然会支持老蒋,一个道理。
日本当时的新闻都说皖系比其他军阀都更懂与日本的利益关系。
所以两边一拍即合。
张勋复辟时,段祺瑞平叛军开拔的费用,以及收买张勋军队的费用就都是日本人给的。
皖系军队的军备、训练和教官也都来自日本,当然费用自然是用日本人给段祺瑞的借款结算,对他们来说算是左兜揣右兜。
更不要说当时中央财政每年收、支那八百万两的差额了,都要靠日本借款补齐。
这一切的一切,最终促成了段祺瑞坚决主张与德断交并对德宣战。
进而也导致了一战后,日本凭借与段祺瑞的秘密协议,夺得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段祺瑞虽然在这之后下了台,但大权还是控制在皖系的手中。
即便皖系在之后的直皖战争中战败,皖系余部也还有割据之势,几年后又会卷土重来,段祺瑞也将第一次登上总统宝座。
随着直皖战争的爆发,民国也将进入军阀混战最频繁的时期。
而这也是皖系迅速湮灭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