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威王和魏惠王在战国历史上都是很有名的国君。
但两者出名各有不同,前者是因为以一代雄主之姿让齐国强盛,为人所称道;后者则是昏招迭出,让本来强横的魏国在他手上硬是衰落下去,且一蹶不振,令人扼腕。
齐魏两国之间在他们两人在位的时候,发生的最著名的战事非“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莫属。
这两场战事,其间又掺杂了庞涓与孙膑这一对师兄弟间的个人恩怨,常为人津津乐道。
更无可否认的是,正是经过这两次大战,魏国国势就此倾颓,彻底走向下坡路,不复昔日之辉煌。
在马陵之战的仅仅次年,秦国商鞅便率兵东出,用计擒魏将公子昂,就此,连魏国前面两代国君艰苦打下来的河西之地也不得不被魏惠王奉上,以作为与秦讲和的条件。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和身为国君的魏惠王长期骄纵自大、自以为是脱不了干系的。
齐威王
1、会猎,问宝
桂陵之战,也就是围魏救赵的前两年,那时的魏国还依然是一个相当强横的强国,手下魏武卒横行天下,诸侯莫敢当。
当时齐威王和魏惠王有过一次会猎,在这次会猎上,魏国之衰落与齐国之崛起,似乎已初露端倪。
当时的国君会猎当然不只是一块打打猎消遣那么简单,相互寒暄过后再于言谈上有意无意比拼一下国力,也是难免的,毕竟能当面折辱一下对方国君,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这种爽感实在不要来的太直接、太痛快。
作为那时无可否认的一等一强国,魏惠王无疑是志得意满又相当有底气的。
于是他和齐威王打了一会猎就假装不经意的问道:“呵呵,不知道齐国也有珍宝吗?”
齐威王听到这句话不免要留个心眼。
那时他所领导的齐国还不像后来那么强盛,魏国也绝不像后来那么虚弱,因此,就算国家当真有名贵的珍宝,肯定也不能直接说有,不然魏王觊觎怎么办?
就像面对一个爱抢别人东西的强壮同学,问有没有带好东西到学校里来,小学生也知道该怎么说。
于是齐威王很直接地回答道:“没有。”
言简意赅,你就死了这份心吧。
哪知魏王一听他那么说反而更高兴,这正是压倒对方气势的大好时机啊!
于是得意洋洋说道:“呵呵,都说齐国是东方大国,怎么会这样呢?寡人的国家虽小,但也尚且有径寸那么大的夜明珍珠一十二枚,这每一枚,可都能照亮前后总共十二辆的车驾啊!”
跟着还又提高了嗓门,以非常不可置信的语调说道:“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
怎么可能像您齐国那么大的国家连这种像样的珍宝都没有呢?
丢脸啊!
太丢脸了!
你说你出来干什么的?还不如赶紧回齐国去得了。
这就是魏惠王,跟个咄咄逼人的暴发户似的。
魏惠王
2、你要这么说,我也有四件珍宝
齐威王听到这里,却只淡然一笑。
国君会猎里面的这点门道他当然再清楚不过。
别人问家里有没有好宝贝,当然要藏拙,尤其是在这乱世,可是呢,身为国君,代表国家,当然在气势上也绝不能被对方几句话就给压住!
另外他对于“珍宝”这个问题,的确也有自己的看法。
于是就很平静的对魏王说道:“哦,大王您要这么说的话,那寡人倒也有四件稀世珍宝在手,只是和大王您的有所不同。”
魏王一听眼中不由泛出贪婪的光。
齐王受不了羞辱要说实话了!
“寡人有一个臣子叫檀子,令他守卫南境城池的话,那么楚国就不敢来侵略,泗上的十二位诸侯也都会来我齐国朝堂朝贺;寡人还有一位大将田盼,我令他守西北高唐,那么赵国人,就不敢向东于黄河内捕鱼;还有...”
接下来齐威王又滔滔不绝举了“黔夫”和“种首”这两个贤臣的例子,说的不外乎也就是他们如何贤德,如何的堪当重任,可魏惠王却听的脸越来越绿。
这特么,大意了啊!
对方这么说不就把自己的格局提上来了吗?我怎么早没想到?身为一国之君竟然还土不拉几的在对方国君面前炫耀大珍珠。
惭愧啊!
这时候,齐威王也已快把话说完,就用最后一句作为总结道:“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这四个人,都能照亮我齐国千里的国土,又岂止能照亮十二乘车子那么简单!
完美。
绝杀!
魏惠王听的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接下来整场田猎的后续,魏惠王都面带着惭色,一等到田猎结束,灰溜溜带着人就回国了。
围魏救赵
3、惠王
真正说起来,魏惠王也的确是个人才。
因为似乎不论他遭受怎样的挫败,包括像桂陵、马陵那样的大惨败,他总是难以吸取教训,一生,都是在一种浑浑噩噩又骄傲自大的状态中度过的。
所以这次田猎后,他也只是惭愧了那么一小会,等到一回到自己的国都,面对着宫室的豪华壮美,还有自己国力的强盛,以及众人对他的阿谀追捧,他很快就又忘乎所以,把这次田猎的事给抛到九霄云外了。
至于说对东方齐国的警惕,那更是根本不存在的。
可殊不知,一个强大的齐国已在迅速崛起,并要在不久的将来对他的国家造成巨大打击!
这个“不久的将来”,就是仅仅两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