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时期的对日政策:虽然对日不满,但碍于重洋只能采取怀柔政策

调侃历史 2022-03-24 19:25:39

杨广在位的时代,是一个大手笔干事情的时代,北巡突厥、西巡边陲、访问南洋都是杨广大手笔的组成部分,杨广的目光当然也不会忽视东方的日本。

中国古代史籍将日本称为倭国,在中国古代人看来,日本是东海之滨太阳升起的地方。隋朝时期日本正是推古天皇时代,推古时期到大化改革时期称为日本的飞鸟时期,也是日本引进学习中华文明,推行日本改革的时代。改革的推动者是日本的圣德太子,杨广在位时期正是圣德太子在位时,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开始频繁起来。

日本吸收中华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秦始皇派徐福入海求取长生不老药的故事尽人皆知,也有说徐福就是日本人的始祖。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政府在朝鲜设立郡县,日本吸收中华文明更加直接,但是南北朝分裂二百年影响了中日之间的来往,隋朝统一中国后,对日本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一直到开皇二十年(600年),日本遣使向隋朝进贡,隋文帝杨坚才知道在帝国东边的大海深处还有个倭国,于是让相关部门了解这个国家的民风习俗,但是得到的相关信息相当浅显。

当时杨坚得知日本国主以天为兄,以太阳为弟,其国主天没亮时就上朝处理政务,日出时分就停止处理政务,据说是把政务交给太阳弟弟去处理,杨坚认为这么做是狂妄自大,于是便以天朝上国教育臣民的口气,劝其国主改正工作作风。

从杨坚的做法就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根本不了解日本,而日本却对中国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这种情况在后世千百年中似乎成了一种定律,以至于在中日发生矛盾,甚至是战争时,中国由于敌情不明,往往吃了很大亏。

当时日本国内有一句流行语叫"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末处天子无恙",因此对隋文帝杨坚的劝说很不感冒。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杨广即位,杨广对日本方面的态度自然很不满,这个已经被四夷尊称为"圣人可汗"傲视天下的皇帝,绝对不会让东方的聂尔小国日本和自己平起平坐。

但当时以隋朝的力量对远在海外的日本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只好派负责接待朝贡的鸿胪卿将不懂礼仪的日本国使挡在京城之外。

一直到大业四年(608年)三月,日本和赤土、百济三个国家共同向隋朝进贡,杨广才真正见到日本使节小野妹子。当时杨广对日本的这个使节根本不放在眼里,将他和赤土、百济的使者放在一起,显然是将其置于藩属国的位置上,小野妹子倒是没有放在心上,为了表达对中华文明的崇敬之情,特意取了个中国名字叫苏因高。

杨广为了显示中国是礼仪之邦,也为了宣扬隋朝的恩德,在接见小野妹子一个月后,派文林郎裴世清为使取道百济出使日本。当时日本岛是众多国家林立,而裴世清前往的目的地是筑紫(今北九州)。当日本朝廷得知隋朝派专使前来访问时,表现出了极大的恭敬之情,裴世清刚刚进到日本京城飞鸟城先是受到推古天皇派出的以小德阿辈台为首的数百官员的迎接,此后又受到大礼哥多毗等百余骑兵队伍的隆重迎接。

八月二十八日,裴世清入朝觐见时,圣德太子和诸王大臣头戴金髻花,身穿锦绣瑷罗出宫迎接。裴世清呈上杨广致日本国主的国书,杨广在国书中还是以天朝上国的口气对日本国主予以嘉奖,将日本看作藩属国。

但无论如何,隋朝和日本的这次往来是建立在友好基础之上,就在裴世清离开日本时,日本国主又派使团跟随裴世清一同回到隋朝进行二次访问。值得一提的是,二次访问而来的日本使节大多是汉人后裔,这些人不存在语言障碍,在隋朝学习得更加自如。其中有很多人一直到后来唐朝的贞观时代才离开中国,成为后来日本大化革新的中流砥柱。唐朝时期日本不断派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其渊源就是从杨广时代的这次访问开始的。那些学成回国的学生,在国内鼓吹效仿中国建立"法式备定的天皇制国家",从而让日本进入了更加文明的"律令时代"。

杨广对于日本的经略之策,主要是采取友好交流的方式,虽然杨广对日本将自己置于和隋朝平等地位的外交策略并不满,但碍于远隔重洋也无可奈何。

日本崇敬中华文明,这一点还是让杨广对日本采取了友好态度。应该说整个隋朝时期,尤其在杨广时代,中日之间的交流取得重大成果,杨广对日本的友好态度,也让他经略四方的战略基本取得成功。从杨广对日本的态度来看,虽然他并没有计较日本对隋朝的"无礼",但自始至终也没有承认日本国主的天皇身份,只能说杨广采取了一种怀柔策略,这也是地缘政治的一种体现。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