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望成为新世界工厂美媒坦言制造业西迁中国内陆而非印度

闻使天绪 2025-02-08 17:51:16

前言

多年来,“印度将成为新世界工厂”的预言一直萦绕在国际舆论场,不少西方媒体更是坚信中国制造业的衰落已是板上钉钉,印度等新兴国家即将接棒。

然而,美国《华尔街日报》却直接坦言:中国的工厂确实在搬迁,但并非如大多数人预期的那样迁往印度或其他新兴国家,而是转向中国自己的广阔内陆。

那么,印度究竟为何当不成“世界工厂”?中国内陆地区究竟有何独特优势,能让制造业选择“西迁”而非“外迁”?

下一个世界工厂

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冲击,国际社会开始重新审视全球产业链布局。

“印度或越南成为下一个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西方媒体和分析师们热衷于炒作印度的潜力,他们看中了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广阔的市场前景、充足的年轻劳动力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

近年来,印度制造业确实呈现出扩张态势,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多月超过荣枯线,GDP增速也保持在较高水平,印度政府更是雄心勃勃,设定了2027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宏伟目标。

然而,现实往往比理想更加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媒体开始认识到,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非轻易可以被取代。

中国多年来积累的制造业优势、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2023年的数据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支撑,前十个月,印度外流资产超过240亿美元,制造业外逃现象严重,简单来说印度的雄心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

千疮百孔的投资环境

先瞧瞧印度的基础设施,电力时有时无,工厂生产靠运气,供电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期间,有限的电力资源优先供给民生,严重影响了工业生产。

尽管印度官方宣称公路里程全球第一,但实际上这个数字包含了大量乡间小路,真正能够支撑现代物流的高等级公路比例较低。

道路坑坑洼洼,货车运输慢得像蜗牛,这种条件,连个小作坊都难以为继,更别提发展现代化制造业了。

再说说劳动力,印度人口确实不少,但能干活的没几个,劳动参与率才50%不到,一半人都宅在家里不出来。

就算出来工作的,教育水平也普遍不高,生产效率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这种水平,想生产高质量产品简直是天方夜谭。

印度政府整天喊着“印度制造”,想学中国搞制造业崛起,结果十年下来,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还在15%左右打转。

连个手机都要大量进口零部件,这制造业强国当得也太寒碜了。

别忘了印度政府的效率,办个手续磨磨唧唧,企业审批繁琐得让人抓狂,外国企业在印度投资,简直就是在刀尖上跳舞。

诺基亚、三星、亚马逊都被重罚过,中国的小米更是被没收了48亿元资产,这种环境,谁还敢来投资啊。

数据说话最有说服力,2022年到2023年,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16.3%,2022年7月,更是有1777家跨国公司从印度撤离,占了当时在印度的跨国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

这些数字说明啥?说明印度这个投资地压根就不靠谱!

西方国家想用印度来取代中国制造,简直是在做白日梦,印度连自己的产业链都搞不明白,还想取代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别逗了。

2023年10月,《华尔街日报》更是发表过这样一篇文章,标题就明说了《中国的工厂正在搬迁,但不是搬到印度或墨西哥》,直接点明了制造业转移趋势。

转移也是转国内

长期以来,外界一直在猜测中国制造业会向何处转移,印度、墨西哥、越南等国家都被认为是潜在的“下一个世界工厂”。

然而,现实情况却出人意料:中国的制造业并没有大规模外迁,而是向国内广阔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2023年,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出口额达到了惊人的6300亿美元,超过了印度、墨西哥和越南。

这个数字不仅展示了中国内陆地区的制造实力,也证明了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依然稳固。

为什么中西部地区能够吸引如此多的制造业?答案很简单:优势明显。

首先是土地资源丰富,厂房成本低;其次劳动力价格比沿海便宜,但素质并不差;再者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流成本可控;最后能源储备丰富,石油、天然气、铜等矿产占全国一半以上,保障了工业生产的能源需求。

这种产业转移不仅让新疆受益,也为沿海地区腾出空间发展高端制造业,可谓一举多得。

数据显示,自2018年初以来,中国中西部15个省份的出口增长了94%,这个增速令人瞠目结舌。

而且这种增长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持续稳定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相比搬到国外,把工厂迁到中国内陆反而更有优势。

中国制造的实力

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完整的产业链,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加工,再到物流配送,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工业门类的国家。

这种完整的供应链体系确保了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即便是在内陆地区,企业也能享受到完善的配套服务,这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

产业向内陆转移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促进了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后,东南沿海地区得以专注发展中高端制造业,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

别忘了中国还有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企业将生产基地迁到内陆,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更好地服务国内市场。

“国内大循环”战略的实施,让许多企业实现了“国内生产、国内销售”的模式转变,有效降低了对出口的依赖,分散了市场风险。

尽管西方一直在推动“去中国化”,但现实情况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取代中国的制造业地位。

无论是印度还是越南,都与中国在经济上保持着紧密联系,这些国家更多的是与中国形成互补关系,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而非简单的替代。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持续增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庞大且素质不断提升的劳动力市场,构成了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这些优势不是靠几年时间就能建立起来的,而是几十年积累的结果。

外界多次预测印度或越南将取代中国,但现实却一次次证明这些预测为时尚早。,中国制造业展现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远超许多人的想象。

从沿海到内陆的产业转移,不仅没有削弱中国制造的实力,反而进一步巩固了其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

参考:

参考消息《美媒:内陆地区助力中国稳固世界工厂地位》

环球网《[环时深度」“替代中国”论调为何越来越站不住脚?》

1 阅读:120

闻使天绪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