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之战是指战国末期存在于中华大地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秦国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公元前770年起,中国进入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代——春秋战国,此后经过数百年的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从最初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变为七个国家。
到秦王嬴政继位时,关东六国都已衰败,唯独秦国越来越强。秦与六国实力的此消彼长使得天下逐渐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前231年,嬴政经过充分准备,发起兼并六国之战,按照“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策略。
嬴政在十年时间里先后吞并燕赵魏楚燕齐等六国,重新统一中国,并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帝国,嬴政也成为第一个称帝的君王。
统一中国大业的历史机遇落到嬴政肩上春秋时期,秦国本是偏居西陲的偏远小国,经济落后,文化闭塞,因与西戎杂居,远离华夏核心文化区,春秋三百年来常被中原各国鄙夷。
秦国的真正崛起是在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变法以后。
当时的中国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商鞅成功抓住了机遇,帮助秦国建立起地主经济和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制度。
商鞅变法是一次非常彻底的变法,仿佛打通了秦国的任督二脉,使秦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升,短时间内成为战斗力爆表的第一强国。
秦孝公以后,秦国历代君主奋发图强,在他们的治理下,秦国力蒸蒸日上。
与秦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方六国持续走衰,首先是韩国,韩国本是最弱的一个,与商鞅同出法家的申不害曾主持韩国改革图强,使其国势振作。
但由于疆域狭小,没有太大发展空间,也只能自保,此后经过邻国不断挤压,到嬴政初年,韩国只剩下都城阳翟与其周围10多个城邑,地盘仅相当于秦国一个郡。
第二个是魏国,它据有河东、河西、河内、河外等广大地区,山河纵横,形势险要,战国初期在魏文侯的带领下一度成为最强盛的国家。
但自魏文侯以后,魏国君主碌碌无为,魏文侯攒下的家底不断被消耗,人才流失严重,商鞅、范雎、吴起都从魏国逃离,被后世戏称为“人才输送基地”。
同时,由于魏国阻扼秦东出函谷之咽喉,多年为秦之首要对手被屡遭打压,嬴政继位时国势更加衰弱,虽有信陵君合纵抗秦,但不过是回光返照,形势无可逆转。
第三个是赵国,赵国地处中原北方,方圆两千里,长期与匈奴接触,民风彪悍。
战国中期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改革,国力大增,拥有最强大的骑兵,成为唯一可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并诞生廉颇、李牧等名将,赵武灵王也被认为是最接近秦始皇的一代雄主。
不过自他以后,赵国朝廷内斗不断,一蹶不振,再加上秦国不断攻伐,赵国再无翻身之机。
第四个是燕国,燕国自春秋以来便是弱小之国,地处北部边塞,历史存在感极低,战国初期出现一个名将乐毅,但不过是昙花一现,始终是六国中略强于韩国的弱小之国。
第五个是楚国,楚国自春秋以来始终是南方大国,疆域五千里,带甲百万,地大物博,粟支十年,是秦国争霸中原的主要对手。
只不过楚国缺少像秦国的英明国君,没有把握住社会转型的机遇,致使在与秦对抗中不断落入下风。
前279年秦将白起攻陷楚都,楚国势力大大减弱,此后在秦国的打压下,楚国已徒具强楚之名,根本无法与秦相匹敌。
最后一个是齐国,齐国一向以东方强国自居,战国早期齐威王曾任用邹忌、孙膑等贤臣能将,国力一度与秦国并肩。
但齐威王之后,齐君都是无能之辈,再无建树,政治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仅徒具东方强国的虚名。
公元前279年的鄢郢之战和前262年的长平之战是秦国奠定统一六国基础的重要战役,两场战役的秦国指挥官均是有杀神之称的白起。
鄢郢之战消灭楚军二十万人,打的楚国迁都避战,元气大伤,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四十万士兵,赵军有生力量被消灭殆尽,赵国陷入崩溃边缘,两场战役下来,阻碍秦国统一的两个最大对手被死死压制。
公元前238年,嬴政铲除丞相吕不韦和嫪毐集团,得以大权独揽,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
他确定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战略步骤,具体是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各个击破,一统天下。
秦灭三晋,定鼎中原韩赵魏是瓜分晋国的主角,占据原晋国的山西之地,扼制秦国从函谷关东进要道,所以韩赵魏首当其冲。
三晋之中,韩国最弱,又处在各国中央,要想吞并六国,必须首先灭韩。
公元前230年,嬴政派遣韩国降将内史腾攻韩,正式拉开统一天下的帷幕,面对强大的大秦铁骑,韩国无力抵抗。
秦军一举攻破韩国都城郑(今河南新郑),俘虏韩王安,吞并韩国,并在此设立颍川郡。
灭韩之后,嬴政挥师北上,目标直指赵国,赵国原本是军事上唯一和秦国相媲美的国家,战国四大名将,有两名是赵国人,与秦平分秋色。
但在长平之战中,赵国遭受灭顶之灾,青年壮丁几乎全部战死。
此后,秦国想借此灭掉赵国,但李牧的出现极大延缓秦国进攻的脚步,李牧曾驻守雁门大破匈奴,后调回内地主导抗秦。
从前233年至前232年,李牧先后在肥之战和番禺之战大败秦军。此后秦国通过重金贿赂燕齐以孤立赵国。
前229年,赵国发生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嬴政趁势派遣大将王翦伐赵,赵国再次任命李牧为主将顽强抵抗。
双方对峙一年多,秦军无法前进,秦国上下把李牧视为灭赵的第一大障碍。
为了扳倒李牧,嬴政使反间计,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迁面前诋毁李牧谋反。
李牧本是边疆重臣,军中威望极高,且数次忤逆赵王,此次李牧坚守不出,赵国粮食补给后勤已到极限,赵王迁怀疑李牧不轨,派人杀死李牧。
李牧一死,使赵国失去了最后的庇护,王翦大军大破赵军,前228年,秦军攻陷邯郸,活捉赵王迁,赵国灭亡。
三晋之中,仅剩魏国,魏国本处于“天下之枢”,是南下楚国的重要战略基地。
此前魏国在秦国的打压下已是苟延残喘,加上韩、赵已经灭亡,魏国孤立无援,只剩国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公元前225年,嬴政派王翦的儿子王贲攻打魏国,秦军引黄河、鸿沟之水冲灌魏都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垣崩塌,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秦在此地建立东郡。
至此三晋之地尽数被秦获取,大秦武士所向披靡,驰骋中原,除了赵国,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抵抗,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秦灭强楚,宿敌对决,中华帝国奠基之战虽说嬴政灭三晋是遵循由远及近的策略,但很大程度上是将其作为灭楚的跳板,尤其是魏国,掌握这一天下中枢,就是打通了前往楚国的军事要道和补给。
经过两年的准备,嬴政准备进攻楚国,在当时,楚国占据今河南西部及东南部,山东南部以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
从疆域面积和战略纵深厚度看,楚国是唯一能和秦国一较高下的南方大国。秦国对楚之战是统一中国决定性一役,重要程度不容忽视。
当时的秦国猛将云集,王翦、李信、蒙恬、王贲等无不摩拳擦掌,期盼战功,嬴政十分中意年轻的后起之秀李信。
李信曾以数千兵急追燕太子丹于衍水,大破燕国获得胜利。李信也在嬴政面前夸下海口,征服楚国仅需二十万人。嬴政命李信为统帅,攻打楚国。
作为闪电战的资深玩家,李信把“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要领运用到荆楚大地。
他预判秦军入楚后势必遭到顽强抵抗,到时候他采取两翼钳形攻势,摧毁楚野战部队,然后快速推进,直捣黄龙,攻破楚都寿春,大事可定。
于是李信在楚边境击溃守城楚军后,以飞快速度向东移动,一路未遇抵抗,李信以为楚军怯战,更加得意,殊不知已落入楚军主帅项燕设下的陷阱。
项燕是楚国老将,久经沙场,他料到李信会速战速决,于是便利用楚国腹地广阔的地缘优势,坚壁清野,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随着李信的孤军深入以及秦军后勤补给拉长,项燕果断抄起后路,断绝粮道,并率楚军主力,夹击秦军。
李信二十万大军损失过半,李信本人狼狈逃回咸阳,秦国遭遇自伐赵以后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嬴政面对伐楚之败,体现了一代帝王应有的胸襟和气度,首先他没有惩罚李信,他把这次失败的责任主动承担下来,然后亲自驱车前往频阳请老将王翦出山。
此前王翦曾坚持非六十万大军伐楚,嬴政笑其年老怕事,这次王翦依然要求六十万士兵。
嬴政很清楚,这是大秦全部家底,且不提伐楚是否能成功,单就大将持国之牛耳,独立在外,就足以让君主胆寒。
当年赵王迁信谗言杀李牧正是出于权力倒挂的担忧,只是嬴政的眼光和魄力远非区区赵王迁可比,他愿意押上这一切,而且他有这个信心。
他相信即便权柄脱手,也依然可以掌控乾坤,甚至亲送王翦至京郊灞水之滨,而王翦在领命出征后向嬴政索要田宅美女,以安其心。
王翦足智多谋,作战经验丰富,知道楚军是和赵军一样具有坚强战斗意志,能战能守的军队,如今新近击破李信,锐气旺盛,斗志昂扬,不可与其硬刚。
为此王翦坚守不出,休整待命,与此同时,项燕率四十万楚军与秦军对峙,寻求与秦决战。
一百万大军在前线空耗,其背后是秦楚国力与后勤的比拼,嬴政大手一挥,中原的粮草源源不断的向前线运去。
一年下来,楚国坚持不住了,楚国朝堂怨声载道,指责项燕怯战,贻误战机,而项燕顶不住国内压力,只能引兵东去,以获喘息之机。
王翦看准时机,立即令全军追击楚军,击破项燕主力,斩杀项燕,四十万大军土崩瓦解,至此楚国失去了与秦较量的最后家底。
王翦则一鼓作气,直取楚都寿春,俘虏楚王熊负刍,此后一年里,王翦东进逐北,平定楚国全境,号称南方赫赫之强楚彻底冰消瓦解。
攻破燕齐,大一统事业在嬴政手中完成公元前223年,秦国吞并楚国后,只剩下被打的半残废的燕国以及偏居东海之滨的齐国。
燕国,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国,在数百年的建国历史上仅有过两次高光表现,一是乐毅率五国伐齐,把齐国打的险些灭亡,二是荆轲刺秦,差点让嬴政这个千古一帝血染大殿。
公元前227年,秦国灭亡赵国的时候,比邻赵国的燕国自知实力弱小,无法抵抗秦军。
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却无计可施。
无奈之下,燕太子丹决定孤注一掷,启动暗杀嬴政计划,以拖延秦军脚步,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
前227年,荆轲冒充燕国使者,将匕首藏在献给嬴政的地图里,届时图穷匕见,刺杀秦王,但最终刺杀行动失败。
嬴政大怒之下,指挥数十万秦军直扑燕国,主帅王翦以战略迂回大败燕军,燕王无力抵抗,向辽东撤退,秦军轻取燕都蓟城。
此后,王翦派李信率轻骑急追燕军,追击到衍水击破燕太子丹率领的残部,吓破胆的燕王喜为求自保,杀太子丹以向秦谢罪。
燕国原本就不在嬴政急于征讨视线内,如今燕国残余势力龟缩在偏远的辽东,对全局关系不大,嬴政转而把兵力转用于对楚作战。
不过对于燕国而言只是勉强续命,楚国灭亡后,嬴政再次锁定北方,前222年,王贲攻伐辽东燕军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灭燕之后,秦国距一统天下仅一步之遥,而齐国,这个六国唯一的幸存者却没有意识到灭顶之灾的到来。
长期以来,齐国一直置身事外,坐视各国灭亡,齐王建是个极无主见和耽于享乐之人。
秦国伐赵时,曾有大臣建议联合赵国抵御秦国,但齐王不仅没有接受这一具有战略远见的建议,而且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武备废弛。
秦国多年来重金贿赂齐国宰相后胜,整个齐国朝堂一片麻木,前221年,王贲统领军队,由燕国相南突袭齐国,直逼齐都临淄。
齐国既没有作战的准备,也没有抵抗的意识,齐王建在后胜的劝说下直接开城投降,秦军兵不血刃占领临淄。
至此嬴政用十年时间结束了春秋五百年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从此中国以全新姿态屹立在世界文明之林。
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嬴政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千古一帝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