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哪个省总督最难当?两江总督自认第二,那么就没人敢说第一

左都御史有料 2024-01-18 22:21:09

清光绪之前,全国共设八个总督,其中地位权势最大的当属直督。不过若以职掌难易以及皇帝重视程度而言,直督似乎又不如江督。诸位勿喷,且听御史之言有无道理。

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的父亲胡达源曾就两江总督一职,有着较为客观的评价:

“天下之势,居西北足以控东南,而东南出贡赋,饶财货,以供天子百官商贾负贩之所利,故理东南得人,则天下治。金陵,东南一大都会也,总制理之。南昌,又吴楚一大都会也,并隶总制。地广袤,役繁赋重,有三大政,曰河水、曰漕、曰盐。三者一不治,则天下受其困,故总制难于他省,非智勇深沉,能经纬天地者当之,则往不治。”

两江总督对于朝廷而言,关键是选人难;对于江督而言,则是治理难。这是长期存在的两个矛盾。

先来说江督的任职资格问题

两江和直隶完全不同,直隶地处京畿随时都在朝廷的监控之下,朝廷对直督的选择余地比较大,可以是旗人也可以是汉人,这也是历任直督中,汉人占了很大比例的关键因素。

两江远离京师,朝廷对两江的态度一直是“离不开、信不过”,加上两江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是国家财赋重地、人文之区,江督职掌军政、盐务、漕运、河工等诸务,实为东南第一要缺。

皇帝选择江督的标准无非是忠诚、能力两项,事实上在皇帝看来,忠诚要排在能力前面。但是两个条件都具备的人很少,旗人忠诚是没有问题的,可能力方面大多不如人意;汉人有能力,可皇帝对他们不信任。

所以江督人选必要时须在忠诚和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平衡,从清初至道光朝以前,出任江督的多为旗人,比例占到了70%以上,这也说明朝廷始终将东南第一要缺抓在旗人手中,不轻易授给汉人。

江督人选大的前提是首选旗人,具体到旗人这一群体又有其他的任职条件。

首先,江督一职从乾隆初年开始形成惯例,凡是江督出缺,必须是在现任各省督抚中选才力出众者调任,就是外省巡抚调任江督的例子也不多,都为总督平调。而且一般不会从京师空降。

其次是曾在两江任职过的官员优先考虑。打个比方江督出缺后,湖广总督和四川总督被军机处提名,由于湖广总督曾担任过江苏巡抚或布政使,四川总督则没有在两江任过职,那么湖广总督胜出的概率就大。

再说两江治理难得问题

江督是东南第一要缺、肥缺,为人所觊觎,谁都想去两江治上一任。然而其中的难处,只有担任过江督的人才能体会,比如乾隆朝著名的封疆大吏李世杰就担任过江督,他就感慨道:

“两江地大事剧,主持者非一人,三巡抚,一漕督,一河督,两织造,一盐政,巡使、榷关复在外。动皆可具折上达。以一人居十数大吏中,迁就不可,径情直行又不可,余故不能为也。”

李世杰出身不高,他是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做到封疆大吏的,乾隆对他也信任,可谓忠诚、能力两条都具备。就连他都觉得江督难当,那么换做其他人,就更难以筹划了。

的确如此,两江境内的文官系统中,确以江督领衔。但是别忘了,江苏境内还设有漕运、河道两总督,他们的品级尽管不如江督,但分管的工作是不受江督节制的。

漕运、河工是单独的系统,需要地方各级行政官员的配合,一旦出现问题而影响到漕粮的征收和河工的贻误,那么江督即便不担主责,最少也得挨个处分。

江督是两江三省最高的军政长官,具体的行政、民政事务还得是江苏、安徽、江西三位巡抚主管。

清代的督抚不是上下级关系,督抚之间出现矛盾也是常有的事,江督作为名义上的最高长官,需要协调三省巡抚,工作开展起来实属不易。就拿曾国藩担任江督时为例,江西巡抚沈葆桢就不听他的调遣,双方的关系一度很紧张。

此外,两江又有两淮盐政,在江督没有兼管盐政之前,盐政也不隶属总督衙门节制;还有江宁织造、苏州织造,这两个部门隶属内务府,是为皇帝私人办差的,江督别说节制,恐怕还得讨好他们。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康熙时期的江宁织造,当时曹家几代世袭此职,巅峰之时康熙帝授予他们密折上奏权,让曹家监视江南士子以及百官,就连两江总督要单独向康熙递折子,还得请曹家人帮忙。

李世杰所说的巡漕、榷关,是指巡漕御史和两江境内的各税关,相对而言他们的级别比较低,对江督的牵制作用有限。

两江三省,三个总督、三个巡抚,外加盐政、织造,这些人都属于皇帝的心腹,也都有单独的密折上奏权。在如此严密的监控网络下,江督要想做出一番作为,非得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智慧和谋略。

整个清代,除了乾隆朝有几位江督历任时间较久以外,绝大部分江督在职时间都很短,虽然说这与旗人整体的行政能力不及汉人有关,但客观环境也是造成江督无法久任的关键因素。

3 阅读: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