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都是流量惹的祸卿晨璟靓的第一次爆火,起于2018年,四川绵阳警方发布的那张通缉令,因其高颜值的照片意外点燃了网络世界的猎奇之火,被网友冠以“最美通缉犯”的标签。
六年后,刑满释放的卿晨璟靓以“改邪归正”的姿态重返网络,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用通缉令照片作头像,直播揭秘酒托骗局与监狱生活。一个月内涨粉8000多,直播主题“大牢出来的女人”“最美酒托”等屡登平台热榜。

从“最美通缉犯”到此次引起广泛关注的主播,卿晨璟靓的二次走红并非孤例。2023年前,在一些短视频平台就曾出现大量自称服过刑的博主,他们用短视频或者直播分享经历,拿服刑当“卖点”博流量,甚至以此为“荣”,开拓出了一条 “出狱创业”“监狱见闻” “浪子回头”的新赛道。
这种将犯罪经历娱乐化的内容生态,本质是在流量经济背景下,对公众猎奇心理的精准投喂,是平台流量逻辑、资本的逐利冲动,以及受众“吃瓜心态”三方合谋的结果。
平台对“争议性内容”的隐性纵容,源于算法推荐机制的先天缺陷,就是YouTube前工程师Guillaume Chaslot所揭露的,推荐系统存在“负面偏好”。由于算法推荐机制对负面信息的精准捕捉,当“颜值”与“犯罪”形成强烈反差,平台流量池便自动开启了病毒式传播模式,形成“用户画像-行为预测-内容匹配”的闭环。
MCN机构深谙“黑红即流量”的商业密码,有些网红经纪公司专门签约刑满释放人员,打造“浪子回头”人设,通过直播带货实现年营收破千万。
而受众在“吃瓜心态”主导下,产生了道德麻痹,部分网友将犯罪经历异化为“人生故事”。卿晨璟靓直播间的弹幕中,网友发出“姐姐好飒”“想听更多监狱故事”等评论,这种对违法者的过度关注和追捧,实质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破坏。
02畸形生态的多维危害
短视频时代,虽然UGC(用户产出内容)获得更多空间,但不是什么都可以作为创作元素进行娱乐化解读。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主播是出现在公共领域中的社会形象,尤其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炫耀服刑经历决不可取。
炫耀“服刑经历”博流量的行为,不仅是对法律尊严的挑衅,还会导致网络生态的毒化,以及社会认知的扭曲。
社会认知的扭曲
当下,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超过10亿人,而据《2024H1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半年报告》显示,用户占比最高的是24岁及以下青年群体。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当“犯罪经历”被包装成“逆袭故事”,当违法者成为流量明星,极易误导青少年形成“底线越低、收益越高”的错误认知。
法律尊严的消解
卿晨璟靓所属诈骗团伙半年内诈骗45人,涉案金额超140万元,但在直播中,她将犯罪行为轻描淡写为“年少不懂事”,甚至用“里面男女分开”“减刑很难”等表述消解法律的严肃性。这种对犯罪事实的娱乐化处理,本质上是对司法权威的挑衅。
网络生态的毒化
网络上 “黑红”内容的泛滥正在挤压优质内容的生存空间,贩卖悲伤、编造家庭和社会矛盾、针对热点新闻发布不实信息等造假短视频不时出现。更严重的是,部分主播为博眼球刻意编造“犯罪剧本”,如谎称“参与电信诈骗”“坐过牢”等进行引流、在直播带货中完成流量变现。
随着用“服刑梗”创作视频、利用刑满释放“人设”营销带货等违规问题愈演愈烈,2023年中央网信办曾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3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各类不良“网红”问题,其中包括炫耀服刑经历、美化服刑生活的所谓“励志网红”。同期,广电总局也部署全面排查清理以“刑满释放”为标签的不良网络视听内容。据报道,截至2023年1月21日,共排查处置违规账号222个,清理违规内容3345条,下架相关话题207个。
03
破局之道
当“卿晨璟靓”们拿服刑当“卖点”在直播间博流量收获打赏时,体现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更是对整个传播生态的价值拷问,折射出流量经济与社会责任的深层矛盾。重构流量时代的价值坐标,需多方协同发力。
平台责任的重构
平台需进一步完善算法伦理,建立"社会价值权重"评估体系,将社会价值指标纳入推荐模型,避免单一流量导向。可尝试建立“犯罪经历”内容分级制度,若刑释人员通过分享经历引导他人改过自新,属于正当行为;但以“服刑”为标签博取流量则涉嫌违规,则要对涉及违法犯罪的内容进行严格标注与限流。
法律法规的强化
进一步细化《网络主播行为规范》,明确禁止利用违法犯罪经历进行商业炒作。建立跨平台违法违规主播数据库,实现“一处违规、全网封禁”。对MCN机构实施连带责任追溯,对违规内容制作方进行高额处罚等。
社会共治的深化
流量时代的价值重塑,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需主流媒体加强舆论引导,通过深度报道还原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也需要教育部门将网络素养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还需要公众自觉提升媒介素养,对“黑红”内容保持理性审视,拒绝参与流量狂欢。
纠正畸形“网红经济”,需要抵抗对流量的追逐,在算法中注入人文温度,在监管中体现制度善意,最终构建起“宽容但不纵容,关注但不消费”的健康生态。毕竟,真正的社会进步,从不用他人的伤痛作为垫脚石。
校对 | 陈荻雁主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