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被制造的“童年”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普及,“晒娃”已经成为十分常见的现象,“萌娃”们趣味性的日常生活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观众的娱乐和情感需求,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部分家长热衷打造“小网红” 眼见着“晒娃”能够收获点赞、关注,甚至变现,有的家长把“晒娃”变成生意,开始费尽心思打造“网红儿童”。 为了追求“泼天的流量”,部分家长的行为甚至对儿童身心造成严重危害。如备受关注的“小网红”佩琪,因其父母为了吸引关注无节制投喂,3岁就有70斤的体重,被称为全网年龄最小的“吃播”。新京报就曾发文 《“3岁女孩70斤”,父母岂能以“养猪”之名直播投喂》 ,指出无论有没有商业意图,家长都不能拿孩子当工具。

强力整治
当“童真”被刻意加工成猎奇商品,一些“未成年网红”便可能沦为畸形审美的牺牲品,这不仅是对儿童权益的践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新华社在《流量“啃小”童真“变现”,法理不容!》一文中提醒: 本是天真烂漫的年纪,一些未成年人却被不负责的家长和个别机构操纵,沦为博取流量的道具和带货挣钱的工具。把未成年人当“网红”打造,偏离他们健康成长的人生轨道,将给孩子的童年带来阴影;片面逐利的金钱观,也会造成“溢出效应”,侵蚀更多未成年人。 2025年4月18日,国家网信办发布 《网信部门持续整治利用未成年人形象不当牟利问题》通告 ,揭露了短视频平台中大量违规账号以未成年人形象为噱头牟利的现象,累计处置违规账号1.1万余个。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网截图
根据通报,当前利用未成年人牟利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类: 恶搞儿童、博取眼球。包括用道具刀假装砍儿童肢体,制造“万万没想到”场景;在孩子身上扔食物、乱涂画,进行所谓“惩罚教育”。 此类内容通过制造视觉冲击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却忽视了对儿童尊严的践踏。 虚假摆拍、制造争议。部分账号摆拍亲子冲突剧情,让未成年人演绎分手、相亲感悟,教唆孩子模仿成人抽烟。 这些剧本化的表演刻意制造社会争议,利用“家庭伦理”话题激发用户讨论,实则将未成年人工具化。 不当言行、歪曲导向。在部分短视频中,未成年人频繁展示奢侈品开箱或巨额现金场景,进行网络炫富。有视频打着揭露批判、警示教育的名义,刻意让未成年人演绎不当行为、作出危险动作,发布同质化文案渲染炒作,造成不良示范。 此类内容将物质主义与冒险行为包装为“酷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负面影响。 违规引流、规避打击。部分账号以“举牌”售卖所谓定制图片、发布定制舞蹈等名义,引流添加好友,通过“一对一”交流等隐蔽形式传播低俗色情内容。 这种“去平台化”的隐蔽操作,增加了监管难度。 网信部门的这一行动不仅是对网络乱象的回应,更折射出媒介技术、资本逻辑与未成年人保护的深层博弈。03
构建多方协同的防护网络
治理“儿童网红”乱象,需多方联动,既要有法律威慑、技术赋能,也要有机制创新和社会动员,才能实现从“发现”到“根治”的全流程防护,以构建一个既能释放创作活力、又能守护童年纯真的网络空间。 法律与技术双轨治理 法律法规是儿童最坚实的保护伞,一方面要强化法律威慑,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利用未成年人牟取不正当利益,违者需承担法律责任,网信部门的整治行动正是对此类条款的落地实践。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利用技术赋能监管,如通过“未成年人模式”实现一键启动、时长管理与内容过滤,结合人脸识别技术阻断未成年用户接触不良信息。 平台责任重构 在算法治理日益成为网络生态建设核心议题的背景下,平台主体责任的压实与算法伦理的优化显得尤为关键。平台可以通过技术革新与治理体系重构,系统性降低争议性内容权重,优先推送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科普、教育类内容,强化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真正实现算法向善。 平台还需落实实名制,以及未成年人模式强制启动机制,如《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网络游戏实施电子身份认证,短视频平台可借鉴此模式,防止伪装未成年人身份的行为;建立针对未成年人的AI识别模型,设置未成年人专属内容池,加强内容审核,过滤不良信息。 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举报机制,建立“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专项举报通道。可参考两会代表提出的“反霸凌专线”建议及“校园霸凌强制上报”模式,强制要求48小时内反馈处理结果,形成网络监督合力。 媒体责任担当新闻媒体在“儿童网红”现象中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如前文中提及的几家媒体,就充分发挥了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作用,通过深入报道,将“儿童网红”这一社会议题引入公众视野,唤醒公众对儿童权益保护的意识,促使社会各界认识到商业化可能对儿童成长带来的潜在威胁,为儿童权益保护贡献力量。
社会共治路径 “儿童网红”乱象的治理,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引导。 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孩子们识别网络陷阱、保护自身权益。 乐于“晒娃”的家长,也要注意在内容创作中平衡好保护孩子身心健康和商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在这方面,博主“特昂糖”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其 视频多为孩子的日常生活记录,内容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包装,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真实和亲切。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拥有超过300万的粉丝,博主并没有将其当作牟利工具,反而特别强调保护孩子的隐私和心理健康,受到网友广泛赞扬。
▲ 网络截图
另外,短视频从业者也要加强行业自律,相关行业协会可制定《未成年人内容创作公约》,对违规MCN机构实施联合封禁。同时配合形成全方位社会监管和治理的合力。
未成年人的“童年”不应成为流量经济的牺牲品,网信部门的整治行动不仅是对违规账号的清理,更是对网络文化价值导向的重塑,唯有让“硬约束”与“软关怀”并存,才能为孩子们那份珍贵的“童真”撑起一片清朗的天空。
校对|刘越
主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