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乱象,谁是幕后推手?

新京报传媒研究 2025-04-15 16:11:02
文 | 胡炜(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资料图片:粉丝聚集接机造成拥堵。图/首都机场公安局

近期,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多部门联合行动,多次对“饭圈”重拳出击: 4月2日,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多部门联合行动,针对文娱与体育领域的“饭圈”乱象展开精准打击,关闭违法违规账号7.6万个,清理信息160万条,其中关闭账号3767个。 首都机场公安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分局,依法打击多名违法行为人,今年以来已对31名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违法行为人,进行了行政处罚。 4月7日,网信部门督促网站平台依法依约关闭和长期禁言处置“摄影刘大锤”“老板王大发”等一批低俗炒作绯闻、丑闻、八卦的违法违规账号……

▲央视《热线12》报道视频截图

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相关部门整治流量至上和“饭圈”乱象的决心,“饭圈”治理进入深水区。

01

“饭圈”乱象的驱动逻辑

长期以来,“饭圈”组织化、极端化的行为模式逐渐演变为扰乱网络生态、侵犯个人权益、冲击公共秩序的“灰色地带”,成为“毒瘤”一般的存在。

饭圈乱象的根源并非单纯的粉丝狂热,而是多方利益主体共同构建的“流量-资本”闭环,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驱动逻辑和利益链条。

新京报在《奥运赛场不容“饭圈”拉踩引战 》一文中指出,“

饭圈文化最初源自娱乐圈,以打榜、应援等方式提高粉丝与明星的黏合度,进而提高明星的商业价值。 唯利是图、唯流量至上的操作,很容易把追星引向狂热的偶像崇拜”。 经纪公司与资本在背后扮演着推手的角色。为提高关注度,一些经济公司通过主动泄露明星行程、雇佣职业代拍、制造话题等方式,将粉丝情感转化为商业利益。代拍、黄牛、黑粉营销号等更是依附于饭圈生态形成灰色链条,通过偷拍明星、编造谣言等方式牟利。 粉丝经济的高消费能力吸引了广告商深度参与,广告商与品牌方利益绑定,利用粉丝应援活动提升品牌曝光度。然而,在这种商业化操作过程中,往往忽视对粉丝行为的引导,甚至默许一些极端行为以维持热度。 “饭圈”乱象的蔓延与平台算法与流量经济的推波助澜密不可分,社交媒体平台依赖“热搜机制”和算法推荐放大饭圈争议, 加剧粉丝群体的极端化倾向。 在流量至上的商业模式下,“饭圈”逐渐异化为以数据造假(如刷量控评)和情感煽动为核心的“灰色产业链”。

人民网在《“怪圈”失序 谈“饭”色变》一文中提醒“饭圈外溢”现象:

“饭圈”乱象的蔓延,表面上是粉丝集体无意识行为,幕后却不乏披着粉丝外衣的利益链条上的“乱舞者”,他们在利益面前向来直接、赤裸。

…… 不仅是体育界,“饭圈”的“游戏规则”正在日益扰乱多个圈层的生态平衡。如今社会上谈“饭”色变,说明“饭圈外溢”带来的种种乱象已经让人感到不适,防止其像“癌细胞”一样扩散,已迫在眉睫。 02 “饭圈”治理路径 “饭圈”乱象的社会危害已经不需赘述,其对个人权益的侵犯、对公共秩序的冲击、对网络生态的污染,以及导致价值观扭曲,已成广泛共识。 人民日报在《畸形“饭圈文化”侵蚀体育,非治不可》一文指出: 整治体育领域“饭圈化”乱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抓住“七寸”重拳出击。抓打击违法行为,彻底斩断非法利益链条,让操盘黑手得不了利;抓依法监管,压实平台责任,及时清理传播畸形“饭圈文化”内容,坚决封禁违规账号。与此同时,也需要每个热爱体育的人行动起来,维护良好社会氛围,多关注运动员的赛场表现和拼搏精神,少打扰运动员的私人空间,用理性的言行表达对运动员的真心支持。 此次治理 ,其意义远超“关闭账号”的表层数据,更在于打破“流量至上”的传播逻辑、重建专业理性的舆论生态,体现了多方协同的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初见成效。 流量经济的“断链” 此次治理直击饭圈乱象的七寸——切断资本驱动的利益链条。通过关闭“贺 龙”“杜 言”等造谣账号,下架160万条违规信息,实质是对“黑红也是红”商业模式的颠覆。更具创新性的是跨平台联动机制:某电商平台售卖的仿冒马龙签名球拍,在网信办协调下被全网同步下架,形成“一处违规、处处受限”的震慑效应。 算法伦理的重构 网信部门要求平台下线诱导刷量的“签到打卡”功能,整改恶意评比榜单,标志着对算法推荐机制的深度干预。此前,平台为追求用户黏性,默认为极端言论配置更高推荐权重。此次治理将“平台主体责任”具象化为技术参数调整,推动算法从“流量至上”向“价值导向”转型。

传播主体的平衡

治理行动重新定义了传 播的参与规则:运动员被鼓励解散非官方粉丝群,通过《致粉丝公开信》,重建对话渠道,引导公众更多关注运动员赛场表现;媒体被要求设立“专业赛事解读”专栏,压缩娱乐化报道空间,将公众注意力重新锚定在“技术”本身。这种“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治理策略,既消解了“粉头”的话语霸权,又重塑了专业媒体与文体明星的主体地位。

公众参与的共同治理

鼓励网民举报违规内容,形成“全民监督”氛围。2025年3月,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指导全国各级网信举报工作部门、主要网站平台受理网民举报信息1847.9万件,显示出公众力量的潜力。

03

重构健康粉丝文化的媒体责任 “饭圈”乱象是数字时代多元文化碰撞的产物,其治理需兼顾技术、法律、文化多维度策略。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塑造和引导粉丝文化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传媒伦理的重申 媒体应强化正确价值观引导,重塑粉丝文化内核,避免为博眼球参与低俗炒作。媒体可以重点聚焦专业成就与社会贡献,通过报道正能量的明星事迹、优秀作品等,引导粉丝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各类传播平台需要进一步优化机制,对于可能引发粉丝冲突或不良行为的信息,加强审核与管理,及时进行干预和纠正。 正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提到的: “从文化层面来看,引导粉丝群体跳出“非理性崇拜”、遏制“非理性应援”的关键,还是在于加强平台正向信息推送和理性追星的宣传。”

传播技术的向善应用 媒体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通过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平台,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正能量的粉丝文化内容,吸引更多粉丝的关注和参与。还可以开发反网暴AI工具,利用大数据监测“饭圈”异常动向,及时预警潜在风险。

针对“饭圈”乱象整治行动,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想要根治仍需持续发力,唯有如此,才能让“饭圈”从混战回归到理性,使“追星文化”真正成为传递价值、促进社会发展的宝贵力量。

校对 | 王心

主编推荐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