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女主执掌朝政总归不为传统所认同。因此,宋真宗遗诏刘娥以太后身份掌权时,用的是“军国大事,权取处分”。重在一个“权”字,也就是暂时的权宜之计。
刘娥在开始垂帘听政时,也不得不承诺,“候皇帝春秋长,即当还政”。意思就是,等皇帝长大了,我会还政给他的。但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权力的诱惑之下,即便宋仁宗赵祯已经年满20岁,刘娥还是没有还政的动作。
之后几年,文武大臣们要求让仁宗亲征的呼声此起彼伏。刘娥或者不理睬,或者把这些大臣贬谪和调走,将大权紧紧掌握在手中,直到她死去。
刘娥虽然有意效仿武则天,但由于大臣们的反对,最终没能变成现实。在宋人的记载中,也流传不少类似的说法。
明道二年,她打算穿着皇帝的衮冕,去太庙祭拜。参知政事薛奎问她,太后到时候是按男子之礼还是女子之礼祭拜呢?意思就是太后您这个于礼不合啊!
薛奎的话虽然没有成功阻止刘娥,但她还是有所忌惮,只能穿着经过改造的皇后服饰,用一种介于皇帝和太后之间的身份,去太庙祭拜。而且她要求礼部写《谢太庙记》,也被拒绝了,理由是皇太后祭拜太庙不能成为定例。
刘娥还曾经试探性地问,“唐武后何如主?”意思就是武则天该怎么评价。参知政事鲁宗道脱口而出,“唐之罪人,几危社稷!”刘娥听了只能默然,无话可说。
当然也有人刻意讨好刘娥,让她仿照武则天,给刘家先人立庙。也被鲁宗道一句话给噎回去了,他反问刘娥你要想好怎么处理皇帝赵祯,刘娥只能作罢。
在多次尝试有所突破而失败之后,刘娥也接受了现实。她临死的时候,对着仁宗拉了拉自己穿的皇帝衮冕。薛奎认为刘娥害怕自己穿着皇帝衮冕,无颜面见先帝宋真宗。
最后,仁宗吩咐人将刘娥的衣服换回皇后冠服,了却了刘娥最后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