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这座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的地级市,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古称郁林(鬱林),其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说因古时此地曾进贡一种称为“郁”的香草而得名,一说因郁水流经而得名,也有说因草木葱郁而得名。
玉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当时设立郁林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州郡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玉林的名字和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更,但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魅力。

以下是玉林及其下辖县区古称的详细历史信息介绍。
一、玉林市古称历史信息
1. 西汉至明清时期的郁林郡/州
• 设立背景: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在岭南地区设置九郡,其中包括郁林郡。郁林郡的设立,标志着玉林地区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
• 地理位置:郁林郡位于今玉林市及周边地区,是岭南地区的重要郡治之一。
• 历史变迁:历经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朝代,郁林郡或升为州,或降为县,但其作为玉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始终未变。
• 文化影响:郁林郡时期,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玉林文化。同时,郁林郡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郁林/玉林县
• 民国变革:民国元年(1912年),郁林州升为府,次年废府为县,称为郁林县。此后,郁林县先后隶属多个行政区划,包括郁江道、苍梧道、郁林民团区、梧州民团区、郁林区、第六区、第三区、郁林专区等。
• 新中国成立:1949年12月,郁林县隶属郁林专区。1951年7月,郁林专区与梧州专区合并成立容县专区,郁林县成为容县专区的一员。1956年3月,郁林县更名为玉林县。
• 行政区划调整:1958年7月,撤销容县专区,分设玉林专区和梧州专区,玉林专区辖玉林县等八个县。此后,玉林县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但玉林作为地区行政中心的地位逐渐稳固。
3. 1983年至今的玉林市
• 设市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玉林县的行政地位逐渐提升。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玉林县,设立玉林市(县级),以原玉林县的行政区域为玉林市的行政区域。
• 地级市设立:1997年4月22日,国务院批复撤销玉林地区和县级玉林市,设立地级玉林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玉州区玉林镇东门路。地级玉林市的设立,标志着玉林地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现代发展:进入21世纪后,玉林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成为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之一。同时,玉林市还积极融入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展对外交流合作,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下辖县区古称历史信息
1. 北流市(古称北流县、铜石州)
• 设立背景:北流市历史悠久,古称北流县、铜石州等。其名称的由来与境内的圭江流向有关,圭江的江水由南向北流去,故名“北流”。
• 历史变迁:北流县在历史上先后隶属多个行政区划,包括郁林州、容州、梧州府等。民国时期,北流县隶属郁林专区。新中国成立后,北流县先后隶属玉林专区、容县专区等地级行政区划。1994年4月18日,民政部批复撤销北流县,设立北流市(县级),成为玉林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 文化特色:北流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资源。其中,北流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著名的陶瓷产地之一。此外,北流市还拥有众多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如勾漏洞风景区、大容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 容县(古称容州、普宁县)
• 设立背景:容县古称容州、普宁县等,其名称的由来与境内的名山大容山有关。唐代时,唐太宗下令全国州郡以当地名山大川命名,容县以大容山为名,原铜州改名容州。明洪武年间,容州改为容县至今。
• 历史变迁:容州在历史上是岭南地区的重要州治之一,曾隶属多个行政区划。民国时期,容县先后隶属郁林专区、梧州专区等地级行政区划。新中国成立后,容县成为玉林专区(后改为玉林地区)下辖的一个县。
• 文化特色:容县文化底蕴深厚,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容县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如采茶戏、木偶戏等深受群众喜爱。此外,容县还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真武阁、杨梅古镇等,展现了容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风情。
3. 陆川县(古称陆川郡、温水县)
• 设立背景:陆川县古称陆川郡、温水县等,其名称的由来与境内的河流数量有关。因境内有九洲江、米马河、沙湖河、榕江河、低阳河、清湖河等六条主要河流,“陆”乃六谐音,“川”乃河流之意,故称陆川县。
• 历史变迁:陆川县在历史上先后隶属多个行政区划,包括郁林州、梧州府等。民国时期,陆川县隶属郁林专区。新中国成立后,陆川县成为玉林专区(后改为玉林地区)下辖的一个县。
• 经济特色:陆川县是玉林市的重要农业大县之一,盛产水稻、甘蔗、木薯等农作物。同时,陆川县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为当地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陆川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4. 博白县(古称白州、博白江)
• 设立背景:博白县古称白州、博白江等,其名称的由来与境内的博白江(小白江)有关。据县志(清)载:“白州有钟山博白溪,古称博白江(小白江),这是古白州之名的由来。”
• 历史变迁:博白县在历史上是岭南地区的重要县治之一,曾隶属多个行政区划。民国时期,博白县隶属郁林专区。新中国成立后,博白县成为玉林专区(后改为玉林地区)下辖的一个县。
• 文化特色与经济:博白县文化底蕴深厚,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博白桂圆肉是当地的特产之一,以其色泽黄亮、肉厚、糖分较多而著称于世。此外,博白县还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宴石山风景名胜区、王力故居等,展现了博白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风情。近年来,博白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5. 兴业县(古称石南县、兴业郡)
• 设立背景:兴业县古称石南县、兴业郡等,其名称的由来与当地的农耕环境和经济发展有关。因县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农耕环境得天独厚,农、林、牧、渔各业兴旺发达,取“百业俱兴”之意而得名“兴业县”。
• 历史变迁:兴业县在历史上先后隶属多个行政区划,包括郁林州、梧州府等。民国时期,兴业县先后隶属郁林专区等地级行政区划。新中国成立后至1952年间,兴业县曾一度并入郁林县(后改为玉林县),1956年复设兴业县至今。
• 经济发展:兴业县是玉林市的重要农业大县之一,以种植水稻、甘蔗等农作物为主。同时,兴业县还积极发展现代工业和服务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兴业县还加大了对生态旅游业的投入力度,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区和线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6. 玉州区(原玉林县城区部分)
• 设立背景:玉州区是玉林市的中心城区所在地,其前身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的郁林郡治所所在地。1997年4月,撤销县级玉林市设立地级玉林市后,原玉林县的城区部分被划设为玉州区至今。
• 历史变迁:玉州区作为玉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玉州区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变革,但始终保持着其作为玉林地区核心城区的地位不变。
• 现代发展:玉州区是玉林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教育科研基地之一。近年来,玉州区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玉州区还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市民提供了更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