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这座位于云南省中部的美丽城市,不仅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著称,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玉溪及其下辖各县区的名称几经变迁,每一个古称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对玉溪市及其下辖县区古称的详细历史信息介绍。
一、玉溪市(古称新兴州、休纳县)
玉溪市因玉溪河而得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元十三年(1276年),置新兴州,这一名称寓意着新的发展和繁荣。明代文献中已称玉溪,取其清流如玉之意,展现了古人对这片土地的赞美和向往。1913年,废州改新兴县。然而,由于与广东省新兴县同名,为避免混淆,同年又易名休纳县。这一名称虽然短暂,但也是玉溪历史变迁中的一抹印记。1916年,休纳县更名为玉溪县,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1983年。当年9月9日,撤销玉溪县,设立玉溪市,标志着玉溪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玉溪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其中牛虎铜案是国之瑰宝,展现了古滇先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此外,玉溪还是生态立市的典范,抚仙湖等自然景观不仅水质一流,还蕴藏着史前文明遗迹,为玉溪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二、红塔区(古称新兴州、玉溪县治所)
红塔区是玉溪市的中心城区,古称新兴州。辛亥革命后,1912年国民政府撤销了府、州两级建制,由省直接管辖县,新兴州的建制被撤销,改为新兴县。1913年,因新兴县与广东肇庆的新兴县同名,又改名为玉溪县。这一时期,红塔区作为玉溪县的治所,承载着县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功能。
1950年1月1日,成立玉溪县人民政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1983年9月9日玉溪县改为玉溪市(县级)。1998年3月15日,原县级玉溪市随玉溪地区改为地级玉溪市而改为红塔区。红塔区的名称来源于境内的红塔山,这座山不仅是玉溪的标志性景观之一,还承载着玉溪人民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三、江川县(古称江川县、河阳郡)
江川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诏时期。南诏向东兼并黎州等地后,河阳郡属下有江川县,江川县之名始于此。大理国时属步雄部。元宪宗六年(1256年),改为千户所,属罗伽万户府。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江川州,领双龙县。至元二十年(1283年)降州为县,属澄江路。此后历代相沿称江川县。
江川县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其中,江川古城是江川县的重要历史见证,它见证了江川从一个小城镇发展成为滇中重要县城的历程。此外,江川县还是云南省著名的渔业大县,星云湖等水域不仅风景秀丽,还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产地。
四、峨山县(古称嶍峨县、峨山)
峨山县旧名嶍峨,据明《万历云南通志》记载:“唐时为嶍猊蛮所居,名嶍峨部。”这一名称反映了唐代时期彝族先民在峨山地区的活动情况。元时建县于嶍山之阳,北有峨山为其屏障,嶍峨连用为县名。然而,民国18年(1929年),峨山人徐为光认为“嶍峨”与“峨山”与“习恶”谐音,不雅训,遂根据乡绅要求将“嶍峨”改为“峨山县”。这一更名不仅避免了谐音带来的尴尬,也更符合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
峨山县是彝族聚居区之一,这里的彝族文化丰富多彩,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节日。此外,峨山县的自然景观也十分秀美,有着众多的山水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五、通海县(古称通海县、银白色的海)
通海县的名称历史悠久,南诏时期就是唐代在通海设置通海都督的所在地,用“通海”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关于“通海”名称的由来,有一种说法认为它源于彝族语“洞黑”,意为“银白色的海”。由于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以谐音形式用汉字就把“洞黑”记作“通海”了。这一名称不仅富有诗意和想象力,还反映了通海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特色。
通海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丰富多彩,如“畔富开海”等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此外,通海县还是云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古迹,如秀山古建筑群等。
六、澄江县(古称澂江县、澄江路治所)
澄江县古称澂江县,这一名称来源于其境内的山水奇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元取“澂江”二字为路名,寓意着这片土地上的山水清澈、政治清明。澄江县历史悠久,名人学士众多,故“澂”字中的“文”就是代表了文化发达的意思。而境内名山秀水得天独厚,远近闻名,“澂”字左侧的三点水上方的“山”字表示了有名“山”有秀“水”。至于此名中的“江”字,指的是南盘江,当时江东的路南、宜良有一大部分归澂江路管辖。
1955年,澂江县更名为澄江县。这一更名虽然简洁明了,但也保留了原名称中的山水之意和文化底蕴。澄江县是云南省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拥有抚仙湖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
七、易门县(古称洟门县、洟源)
易门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元至元四年(1267年)设洟门千户所,十二年(1275年)置易门县。关于“易门”名称的由来,有一种说法认为它源于彝族先民找水留下的地名。因历史上彝族群众在此县西部群山中发现了一股泉水,水质甘醇,遂辟崖扩源导水入池饮用、酿酒、制豆豉等。其味甚美并开渠引水垦殖繁衍聚邑而居遂名其泉为“洟源”,称其坝子为洟门。后因“洟”字难读难写以音近改作“易”而得名易门县。
易门县是云南省的重要门户之一,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其中,易门县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民俗风情尤其值得一探。此外,易门县还是云南省著名的农产品产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特色产业。
八、华宁县(古称宁县、黎县)
华宁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元时设宁州万户领嶍峨(峨山)、马笼(新平)千户。民国2年(1913年)宁州改称宁县。然而,由于与外地宁县同名为避免混淆民国3年(1914年)1月宁县改称黎县。这一时期华宁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民国20年(1931年)12月黎县改称华宁县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关于“华宁”名称的由来有一种说法认为它取自县城紧靠西北面之华盖山和山上的宁寿寺取两山首字而得名。
华宁县是云南省的重要农业县之一这里的农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此外,华宁县还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华宁县还是云南省的陶瓷产地之一这里的陶瓷制品工艺精湛、造型美观深受消费者喜爱。
九、新平县(古称新化州、嶍峨县平甸乡)
新平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明弘治八年(1495年)马龙他郎甸长官司改设直隶新化州。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以嶍峨县平甸乡为基础划入元江、石屏、河西、新化等州县部分村寨建立新平县。这一名称寓意着新的平安和发展。新平县是云南省的重要山区县之一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其中,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新平县的重要自然景观之一这里山清水秀、生态资源丰富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新平县还是云南省的彝族聚居区之一这里的彝族文化丰富多彩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节日。
十、元江县(古称元江路、罗槃部)
元江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元至元元年(1264年)名罗槃部属元江路治地。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元江万户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元江府改设元江路。这一名称反映了元江县在元代时期作为重要交通要道和商贸集散地的历史地位。元江县是云南省的重要热区县之一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生态资源丰富。其中,那诺哈尼梯田是元江县的重要自然景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