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及下辖的几个县,改回古称,会不会提高旅游经济和知名度?

熙来攘去世界 2025-02-21 01:47:15

河池市及其下辖县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古称及历史沿革各具特色。

以下是对河池市及其下辖县区古称的详细介绍:

一、河池市(古称庆远府)

河池市,简称“河”,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是一座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其历史悠久,地名几经变迁。

• 先秦至隋朝:河池地区在先秦时期属百越之地。秦统一岭南后,河池市属桂林郡所辖。汉朝时,河池市的大部分地域属郁林郡,部分属牂牁郡。隋朝时,河池市部分属郁林郡,部分属始安郡。

• 唐朝:唐朝是河池市地级行政建置的开始。当时,河池市东部设有宜州、环州两个州,两州下分别辖有若干县。今金城江、宜州、南丹、天峨、凤山、东兰、罗城、环江等县(区)的大部分地区都属此两州所辖。

• 宋朝:宋咸淳元年(1265年),设庆远府,辖宜山县、天河县、河池县、思恩县、东兰州、南丹土州、那地土州、忻城县等地。庆远府的设立,标志着河池地区行政建置的进一步稳定和完善。

• 元明清时期: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庆远府改为庆远路安抚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为庆远路总管府。大德元年(1297年),又改为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改称庆远府。清代亦称庆远府,其辖区包括河池、东兰等州以及凤山、南丹等土州。

•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河池地区行政建置多次调整。今金城江、宜州、罗城、环江、南丹、天峨、东兰等县(区)属庆远行政督察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池地区行政建置又经历了多次变革。

• 近现代:1950年1月,成立庆远专区,同年2月改称宜山专区。1956年3月,宜山专区改称桂西壮族自治州宜山地区。1958年7月,宜山专区改名为柳州专区。1965年8月1日,由柳州专区、百色专区和南宁专区划出共10个县设立河池地区专员公署。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池地区,成立地级河池市。

河池市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红七军和韦拔群烈士的故乡也在这里。此外,河池市还是中国丝绸新都,桑蚕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国设区市首位。

二、下辖县区古称及历史信息

1. 宜州区(古称宜山、庆远府治所)

• 历史沿革:宜州因境内宜山得名。唐贞观四年(630年)置龙水县,属粤州;乾封年间(666~668年)属宜州;天宝元年至四年(742~745年)属龙水郡。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宜山县,因治所位于宜山脚下而得名,意为“宜于登眺之山”,属庆远军节度。庆远府时期,宜山作为治所所在地,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民国时期,宜山县属庆远行政督察区。1993年,改宜山县为宜州市。2016年,撤销县级宜州市,设立河池市宜州区。

• 文化特色:宜州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如白龙公园、会仙山等名胜古迹,以及独特的壮族文化等。

2. 金城江区(古称金城镇、金城堡)

• 历史沿革:金城江区作为河池市的中心城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金城镇或金城堡。在明代和清代,金城江区是庆远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繁荣的商业和文化。近现代以来,随着河池市行政建置的调整和变革,金城江区逐渐发展成为河池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 发展现状:金城江区是河池市的中心城区,拥有完善的市政设施和便捷的交通网络。这里汇聚了众多商业、文化和教育机构,是河池市最为繁华和活跃的区域之一。

3. 南丹县(古称南丹州)

• 历史沿革:南丹县因地处南方且盛产朱砂(亦称丹砂)而得名。宋元丰三年(1080年),置羁縻南丹州,因盛产朱砂和地处南方而得名。该地由土官世袭统治。元至元末年,升为南丹安抚司。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设南丹卫。英宗时改为南丹土州,清因之。民国六年(1917年)改土归流,称南丹县。

• 资源特色:南丹县以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著称,尤其是朱砂等贵重金属矿产。此外,南丹县还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

4. 天峨县(古称天鹅、天峨圩)

• 历史沿革:关于天峨一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一个向阳天鹅赐福的传说,后把天鹅改成“天峨”,得名天峨圩、天峨乡。另一说是天峨源于壮话,“天”意为“地方”,“峨”意为“芦苇”,因最初县治向阳境内多芦苇而得名。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天峨乡、天峨圩之名置县,称天峨县。

• 地理特色:天峨县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多样。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之一。

5. 凤山县(古称凤山土州)

• 历史沿革:凤山县因境内的山“环山似凤,环凤皆山”而得名。清雍正八年(1730年),以境内凤山之名置凤山土州,州治凤山脚前,由土官世袭统治。民国八年(1919年)改土归流,更名凤山县。

• 文化特色:凤山县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如三门海等著名景点。此外,这里还保留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

6. 东兰县(古称东兰州)

• 历史沿革:东兰县因治所在旧文兰州之东而得名东兰州。东兰县原属羁縻文兰州地,由土官世袭统治。元朝置东兰州,明、清称东兰土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土归流,改东兰州为东兰县。

• 革命老区:东兰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这里孕育了众多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同时,东兰县还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资源等。

7.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古称罗城堡、罗城县)

• 历史沿革:罗城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县治在罗城镇而得名。宋代县境有罗城堡,其后并入融水县,改为罗城镇。明初,以堡名、镇名设置罗城县。另一说为县治四周群山环绕,罗列如城,故名罗城。因县境有仫佬族居住,1983年改名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 民族特色: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一个以仫佬族为主体的自治县。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仫佬族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等,是了解和研究仫佬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8.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古称环州)

• 历史沿革:环江县古称环州,因境内环江和环洲得名。据民国《思恩县志》记载:“环江绕县城如带,县城西外江中有洲,唐环州以此得名。”唐贞观十三年(639年),以环江之名置环州。1951年,将宜北、思恩二县合并,改为环江县。因县境有毛南族居住,后改名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 民族风情: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毛南族的聚居地之一,这里保留了独特的毛南族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是体验毛南族文化的好去处。

9. 巴马瑶族自治县(古称岜马)

• 历史沿革:巴马原写作“岜马”源于壮语,“岜”壮语译意为山坡之意,“马”壮语译意为马,“岜马”意为马形之山。

0 阅读:1

熙来攘去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