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23日,黄昏,徐州市中山路228号前院。
国民党军官沈世平带着两个姨太太,前去同兴戏院听戏。临行前,沈世平特意交代留家的勤务兵,看好今天抓住的那名地下党,千万别让人给跑了。
沈世平口中说的那个“地下党”,此刻正被绳索捆绑在东柴房内,已经一天水米未进了。
按照沈世平的意思,对于这些心向解放的地下党,不渴他、饿他几天,是根本难从对方口里掏出任何东西的。
勤务兵嘴里答应着,可没过多长时间,他便感到有些乏了,甚至觉得沈长官实在是太小心,这人在屋里绑着,动弹不得,还能真跑了去?
左右长官和姨太太们看戏还得一会儿,自己与其在门口杵着吹冷风,倒不如进屋躺着偷会儿闲,无人管束,自在轻快。
打定主意之后,勤务兵便直接进屋休息去了,然而,他却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他偷懒的这个档口,还真出事了。
这事儿跟沈世平后院住的那家人有关,沈世平住前院,后院住着一户陈氏人家,这户人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陈雪兰,是市政府机关里的工作人员,小女儿陈雪菊,在公明巷小学教书。
1948年下半年起,国民党方面的战况形势便渐显颓势,值此破晓之时,国民党反动的势力却表现得愈发疯狂,徐州城内几乎每天都有国民党抓捕共产党的警哨、枪鸣,恐怖气氛一时蔓延全城。
昔日在机关内默默无闻的沈世平,随后凭着几次成功的抓捕,得到了上司的青睐,因此也愈发变得“勤奋”起来。
自此,沈世平所住的的前院,东屋的这间柴房之内,大凡入夜,经常能够听到皮鞭入肉、痛呼惨叫之声。
这让紧挨着他们,住在后院的那户陈氏一家,全家上下每每听之,总是既心有不忍、又无可奈何,一家人也只能长夜辗转,叹息这世道凄惨与黑暗。
这天黄昏,陈雪兰和陈雪菊两姐妹从街上回来,在经过前院东柴房门前的时候,突然听见有人轻声喊道:
“大姐,大姐,请帮帮忙。”
陈雪菊顿住脚步,不顾姐姐陈雪兰的阻拦,趴在门缝处向内看去。只见昏暗之中,一个农民打扮的男子,正被绳索紧紧地捆绑着,蹲坐在地上。
“你喊我们?”陈雪菊看了看四下无人,乍着胆子问道。
“大姐,我要去厕所,请你帮个忙。”那人看陈雪菊趴在门口,想要起身却被绑在脚踝的绳索绊倒,仰着脖子央求道。
“妹,”身边的陈雪兰忍不住轻轻拉了拉妹妹,她知道自己的这个妹妹,年轻热血,心中向往着光明,肯定想要帮忙,但一旦伸手,此事没人发现则罢,一旦被人发觉,私通共党这个罪名,可是要杀头的。
“姐,”陈雪菊沉思了片刻,看了看四周无人,扭头对姐姐说道:“这人咱必须救!”
陈雪菊随后轻轻抽开门板,进入屋内,快速帮屋内之人,解开了捆绑在身上的绳子。
“赶快走吧。”陈雪菊将绳子扔在一边,着急地催促着对方。
“大姐,你们赶快走,别让人发现了。”那名地下党虽然手脚恢复了自由,却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在催促陈氏姐妹走后,将地上的绳子捡起,在屋内一个尖锐边角处,使劲地磨了磨,造成绳子被磨断的假象,随后一脚踢开门板,迅速离开了此地。
楼上的勤务兵听到下面的声响,赶紧翻身起床,跑到下面查看,才看一眼,便不由地拍着大腿,大喊起来:
出事儿了,人跑了!
当晚,陈雪兰、陈雪菊俩姐妹躺在床上,半宿没合眼,想着也不知道沈世平回来,得知地下党跑了,会如何大发雷霆、四下搜捕,更不知道会不会怀疑到她们俩的头上。
然而,当晚前院却静悄悄的,一点儿声响都没有,好像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一般。
过了几天,陈雪菊趁着勤务兵到后院做饭,借机闲聊时,将话题岔到了这边,那勤务兵低声说道:
“前几天晚上,我们长官出去看戏,东屋柴房里抓了个地下党,那个地下党可邪乎,绑得那么紧,竟然还是磨断绳子逃跑了。不过,当官的不让说,我那次还侥幸没被处罚,我估计沈长官也怕上面知道了自己抓住地下党,又被对方逃跑的事儿,害怕上面训斥、责怪他。”
听到对方这个态度,陈雪菊的那颗悬着的心,最终落了下来。半个月后,沈世平一家跟着国民党部队撤离,陈氏姐妹对于先前这件事,在心头也就渐渐淡却了下来。
同年12月1日,徐州解放。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一位身着草绿色棉服的解放军,敲开了陈家的门。开门的是陈雪菊,她有些吃惊:
“您找谁?”
“你还认识我吗?”对方看着陈雪菊,眼睛一亮,顿时笑了起来。
陈雪菊上下仔细地打量着对方,最终还是摇了摇头。
“不认识。”
“我就是前不久,那天晚上被你解开绳子,放走的那个地下党呀!”那人哈哈一笑,向陈雪菊敬了个礼,“我姓杨,是华东野战军的,那天不幸被敌人抓住,亏得你出手相助,救命之恩,如今特来当面感谢。”
当天天色已黑,陈雪菊乍着胆子,慌忙给对方解绳索。自始至终,却连对方的模样都没看清,最终匆忙之间,救下了一个解放军同志。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150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徐州文史资料》,陈雪菊、陈雪兰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