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星空中,道教八仙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不仅在民间传说中口口相传,还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深深烙印在华夏儿女的文化记忆里。
八仙分别是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与何仙姑。自唐代起,有关八仙的记载便初现端倪,《八仙图》与《八仙传》等文献为后世留下珍贵资料,只是当时八仙名单尚未固定。直至明代吴元泰的《东游记》问世,八仙才正式确定为如今我们熟知的这八位仙人。八仙的形象极具象征意义,涵盖了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等各个阶层,宛如一幅生动的民间生活画卷,映照出社会的多样性。

八仙的宝物,合称“暗八仙”,每一件都蕴含着特殊寓意与神奇力量。张果老的鱼鼓,能洞察世间万象,占卜人生祸福;吕洞宾的宝剑,寒光凛凛,镇邪驱魔,守护一方安宁;韩湘子的笛子,吹奏出的旋律可使万物复苏、生长繁衍;何仙姑的荷花,散发着神圣之气,助人修身养性;铁拐李的葫芦,装满救济苍生的灵丹妙药;汉钟离的扇子,轻挥之间,便能让生命重焕生机;曹国舅的玉板,能使环境宁静祥和;蓝采和的花篮,搭建起与神明沟通的桥梁。
八仙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故事精彩纷呈。“八仙巧惩恶老财”里,八仙各展神通,惩治贪婪成性、欺压百姓的恶老财,以其独特的方式伸张正义,捍卫善良与弱小。而在流传最广的“八仙庆寿”中,八仙带着各自的宝物,前往祝寿,一路上历经诸多奇遇与考验,彰显出仙人们的智慧与神通。还有那惊心动魄的“八仙过海”,八仙各凭自身本领横渡大海,有的驾起祥云,有的踏波而行,有的借助宝物开辟道路,充分展现各自高超的能力与无畏的勇气,寓意着每个人都能凭借自身优势创造奇迹。
铁拐李,本名李凝阳,曾有幸得遇太上老君传授道法。一次神游中,因徒弟贸然火化其肉身,他的游魂归来无处可依,只能附于一处饿死者的尸身,从此便以蓬头垢面、坦腹跛足的形象示人,他用水喷洒竹杖,使其化为铁杖,由此得名“铁拐李”。这一离奇经历被元代岳伯川的杂剧剧本《吕洞宾度铁拐李岳》记载,并被收入《东游记》。

汉钟离,原名钟离权,号和谷子、正阳子。出生时室内异光数丈,仿佛烈火燃烧。他在铁拐李的点化下上山学道,下山后飞剑斩虎、点金济众,最终与其兄简一同升天,还度化了吕洞宾。其神仙传说始于五代、北宋,《宣和书谱》中记载他自谓生于汉代,吕洞宾尊他为师,后人便以“汉钟离”称呼他。

张果老,唐代道士,隐居于恒州条山,自称已数百岁。他倒骑白驴,日行万里,唐武则天召他出山,他却装死不去;唐玄宗时,被赐号通玄先生。其故事最早见于《明皇杂录》,在《旧唐书》《新唐书》的《张果传》中,也被列为方技类人物,足见其在当时影响力之大。

何仙姑,名琼,永州零陵人。十三岁时入山采茶,邂逅吕洞宾,后梦中得神人传授云母粉服食之法,于是立誓不嫁,往来山谷间,轻身飞行,每日晨出暮归,以山果奉养母亲,最终尸解成仙。

蓝采和,唐代隐逸之士,故事最早见于南唐沈汾的《续仙传》。他常穿破蓝衫,一足穿靴,一足赤裸,夏天披絮,冬天卧雪,气息如蒸。蓝采和手持三尺有余的大拍板,在城市中边行边歌,似醉非醉,踏歌云:“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抒发着超脱尘世的感慨,后经钟离权度化,乘云仙去。

吕洞宾,即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传说他进士落第后,偶遇钟离权,钟离权炉上煮黄粱饭,授枕予洞宾入睡,洞宾梦见自己中进士、当官、升侍郎、成亲、为宰相,后遭遇诬害、家破人亡、穷困潦倒,醒来时黄粱饭还未煮熟,顿悟人间繁华如梦,遂弃家拜师修道。他在江淮斩蛟、岳阳弄鹤、客店醉酒等事迹广为流传,神话传说最早起源于北宋岳州一带,后被大量小说、戏曲演绎。

韩湘子,名湘,字清夫,传说为韩愈侄孙。自幼学道,追随吕纯阳,后登桃树堕亡而尸解登仙。韩愈官拜刑部侍郎时,宾客盈门,韩湘子劝韩愈弃官学道,韩愈则希望他弃道从学。韩湘子以葫芦酌酒,供宾客畅饮数斗而不竭,又在盆土上开花,花瓣上有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后韩愈因谏迎佛骨事被贬潮州,途经蓝关时大雪纷飞,马疲惫不堪,韩湘子冒雪前来,韩愈方叹其预言灵验,韩湘子护送韩愈赴任后,又随他移袁州,最终度化韩愈入道。

曹国舅,姓曹,名景休,徐州人,乃宋仁宗曹皇后之弟。因弟弟景植不法杀人,他深感羞耻,隐居山岩,穿着葛巾野服,立志修真。经钟离权与吕洞宾度化,得还真秘旨修道成真,被引入仙班,在八仙中他的事迹较少,出处较晚。

八仙之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广受尊敬并被神化,是因为他们皆源自人间,有着丰富多彩的凡间故事,最终才得道成仙,与那些道貌岸然的神仙形成鲜明对比。八仙涵盖了将军、皇亲国戚、乞丐、道士等不同身份,且各有缺点,如汉钟离袒胸露乳、吕洞宾个性轻佻、铁拐李酗酒成性等,却都心怀济世扶贫、惩恶扬善之心,在民间留下无数佳话。
在艺术领域,八仙频繁现身于年画、刺绣、瓷器、花灯及戏剧之中,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题材。相传八仙会定期赴西王母蟠桃会祝寿,“八仙祝寿”也便成为民间艺术常见的祝寿主题。民间戏曲酬神时,《醉八仙》或《八仙祝寿》等“扮仙戏”常常精彩上演,演员们通过生动的表演,将八仙的故事呈现于舞台,让观众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感受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八仙的传说在岁月长河中持续流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不断传承与弘扬,激励着后人追求正义、善良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