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八宝山公墓埋葬着无数的功臣与烈士。
然而,2003年一位名叫张培祥的女孩也被葬在了这里。
她出身贫寒,曾两度辍学。
然而,一心想要“逆天改命”的她,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以全省第五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她即将迎来自己崭新的人生的时候,她却骤然离世。
消息传来,人们惋惜不已。
北大的师生们更是为她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并为她在八宝山申请了一块墓碑。
那么,她都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她又凭什么可以葬在八宝山?
贫瘠的泥土
1979年10月6日,张培祥呱呱坠地,降生在湖南省醴陵市一个贫困的家庭。
父亲长年卧病在床,母亲在幼年时患过小儿麻痹症,一只手几乎瘫痪。
全家人赖以为生的,是那几亩瘦薄的土地。
几年之后,父母又生下了一个弟弟,家中的状况更加艰难。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张培祥幼小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每逢收获的季节,母女俩就挑着沉甸甸的米袋,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数公里,去镇上的集市售卖。
一向节俭惯了的母亲,为了多卖几毛钱,常常和收米的贩子讨价还价到日落西山。
一天下来,能卖出的米也不多,剩下的母女俩还要挑回去,第二天,再挑回来继续卖。
张培祥瘦弱的身躯承载着几十斤的重量,汗水浸透了单薄的衣衫,小脸憋得通红。
尽管生活艰辛,但张培祥从不抱怨,而是默默地承担,用稚嫩的双手去撑起那个摇摇欲坠的家。
转眼间,张培祥就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她也背起了书包,走进了校园。
在学校里,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她第一次感受到,原来生命可以如此丰盈而充实。
然而,命运和现实却像一只无情的手,要将她拽离这个世界。
10岁那年,家中的困境迫使父亲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让张培祥辍学,减轻家里的负担。
张培祥委屈急了,她不想离开学校。
她好想跟父亲说,以后她会更努力地学习,更卖力地干活,只要可以继续上学。
然而,看着父亲憔悴的面容,她却没能开得了这个口。
就在她黯然神伤,准备告别校园时,姑妈张元桂伸出了援手。
她把张培祥接到身边,承担起了她的学费和生活费。
重新回到课堂的张培祥,感激涕零,暗自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姑妈的期望。
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醴陵一中。
然而,学费对于姑母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张培祥再一次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父亲对女儿的心思一清二楚,他只恨自己没有本事,已经让女儿辍过一次学了,难道还要来第二次吗?
父亲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让她继续读书。
他拖着虚弱的身体,挨家挨户的找自家的亲戚寻求帮助,就这样,他终于联系上了张培祥的叔叔张浩良。
张浩良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了解了张培祥的情况之后,他决定伸出援手。
在他的帮助之下,张培祥终于顺利进入了初中。
她刻苦用功,成绩始终遥遥领先,老师和同学们都对这个瘦弱但倔强的女孩刮目相看。
坎坷的求学之路
中考前夕,家中的困顿让张培祥萌生了报考中专的念头。
这样或许可以尽早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
校长罗定中一听说这个消息,抓紧找到了张培祥,语重心长地说:
“孩子,你这么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学费的事情不用担心,有我呢。”
张培祥泪流满面,重重地点了点头。
而张培祥也没有辜负所有人的期待,以优异的成绩成功进入了重点高中。
进入高中之后,张培祥更加努力地学习,成绩总是年级第一。
然而,高二那年,不幸再次降临。
父亲的病情加重,母亲也查出了乳腺癌。
绝望中,张培祥选择了退学,独自南下深圳打工,她要用自己的双手,撑起那个摇摇欲坠的家。
罗校长四处打听张培祥的下落,最终联系到了她。
他在电话那头语气坚定地说:“培祥,你的梦想是读书,我不能让你半途而废。回来吧,一切有我。”
张培祥泣不成声,她明白,是无数善良的人在为自己撑起一片天。
她重新回到校园,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下,一路披荆斩棘,最终以全省第五、株洲市文科状元的身份,被北京大学法学系录取。
那一刻,全村几百号人,都涌到张培祥家门口,把鞭炮放到天明。
张培祥含着泪,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她知道,从此将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初入北大,古朴庄严的校园让张培祥感到无比神圣。
她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不负众望。
在北大,张培祥依然保持着高中时的优秀,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但她从不满足于此,在课余时间,她勤工俭学,从不向家里伸手要钱。
同时,她还利用闲暇时光,尽情地汲取知识的养分。
她酷爱文学,尤其钟情于《红楼梦》,常常在字里行间体味人生百味。
渐渐地,她萌生了写作的念头。
于是,她开始提笔写作,以“漫天飞花”为笔名,创作了《大话红楼》《飞花读红集记》等作品。
这些作品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引起了广泛关注,她的才华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北京电视台、湖南台邀请她撰写和策划节目,她的文章也多次发表在各大报刊杂志上。
硕士阶段,她的成名之作《卖米》问世。
这篇根植于她童年经历的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思索,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然而,张培祥从未被鲜花和掌声冲昏头脑。
她时刻谨记着自己的初心,常常用稿费资助家乡的贫困学生,她要用自己的方式,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绚烂如花
2003年的春天,张培祥在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中,身体每况愈下。
起初,她以为只是疲劳过度,可渐渐地,她发现事情并不寻常。
医院的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个可怕的词语,像一把利刃刺进了张培祥的心脏。
她不敢相信,命运会如此残忍,在她即将收获人生果实的时候,却要她放下所有。
然而,曲折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她坚强的性格,很快,她便冷静了下来,接受了这一事实。
她依然保持着乐观开朗的心态,用微笑面对病魔的折磨。
住院期间,张培祥没有停下思考和写作的脚步。
她在病床上奋笔疾书,将自己的心血写进一篇篇文章里。
2003年8月27日,年仅24岁的张培祥,带着微笑,走完了自己短暂却精彩的一生。
她的离去,犹如一朵绚丽的花,静静凋零。
9月初,北大为张培祥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师生们在八宝山为她送行,众多学界名流到场致哀。
按照张培祥的遗愿,她的骨灰一半撒在八宝山,一半带回了家乡。
她的父亲亲手在村头修建了一座小亭,作为对女儿的纪念。
亭前,是她生前最爱的一片茶园。
结语
张培祥用短暂的一生,照亮了漫漫长路。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
让我们继承和发扬张培祥的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拼搏,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出最绚丽的篇章。让奋斗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让梦想插上翱翔的翅膀。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张培祥
京报网-2021-04-18——24岁病逝的北大才女,留下这篇打动无数人的《卖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