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你会花高价买到的“黄金”竟然是“金包银”?更离谱的是,卖家不仅缺斤少两,还发假快递、假转账截图敷衍你,最后警察却说这不算诈骗?最近,武汉的许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糟心事。她以644元/克的价格从一个19岁小伙那里购买了160克金饰,结果到货后发现克重不足,还有20克是“金包银”。
更让人无语的是,据大象新闻报道称,警察认为这只是“交易纠纷”,不属于诈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来扒一扒!
1. 644元/克买“金包银”:许女士的“黄金噩梦”
许女士的经历简直像一部“黑色幽默”电影。她原本以为自己捡了个大便宜,以644元/克的价格买到了大牌金饰,结果到货后发现,不仅克重少了69克,还有20克是“金包银”。更让人气愤的是,卖家鹿某不仅不解决问题,还发假快递和假转账截图敷衍她。至今,许女士仍有50多克金饰未收到,损失高达数万元。
2. 警察的“神逻辑”:这不算诈骗?
许女士报警后,警察却认为这只是“交易纠纷”,不属于诈骗。这一结论让许女士和网友们直呼“看不懂”。从法律角度来看,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而鹿某的行为显然符合这些要件:他故意用“金包银”冒充黄金,还缺斤少两,明显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那么,为什么警察会认为这不属于诈骗呢?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证据不足:诈骗罪的认定需要充分的证据,而许女士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鹿某的故意欺骗行为。
定性困难:在实际操作中,警方可能更倾向于将此类案件定性为民事纠纷,而非刑事犯罪。
执法尺度:不同地区的执法尺度可能有所不同,有些地方可能对诈骗罪的认定更为严格。
3. 偷奸耍滑的奸商:为何屡禁不止?
鹿某的行为并非个例。近年来,类似的“偷奸耍滑”事件屡见不鲜。从假黄金到假奢侈品,从缺斤少两到以次充好,这些奸商利用消费者的信任和贪便宜心理,大肆敛财。而由于法律和监管的漏洞,这些行为往往难以受到应有的惩罚。
4. 消费者如何维权?
面对这样的“奸商”,消费者应该如何维权呢?
保留证据:在交易过程中,务必保留所有聊天记录、转账记录、快递单号等证据。
及时报警: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报警,并尽可能提供详细的证据。
寻求法律帮助:如果警方不予立案,可以寻求律师帮助,通过民事诉讼途径维权。
提高警惕:不要贪图便宜,尽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贵重物品。
熙熙寄语许女士的遭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网购盛行的今天,我们不仅要警惕“低价陷阱”,还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这些“偷奸耍滑”的奸商,还消费者一个公平、透明的购物环境。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鹿某的行为算不算诈骗?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处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验!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冤大头”!
互动话题: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偷奸耍滑”事件?是如何解决的?
你觉得警察的定性合理吗?为什么?
你认为消费者在网购贵重物品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期待你的留言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