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全球气候治理的聚光灯将聚焦于巴西亚马孙雨林边缘的贝伦市。COP30——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气候峰会,能否扭转《巴黎协定》岌岌可危的命运?
就在几个月前,美国再次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的缺席,让国际气候行动蒙上阴影。与此同时,COP29在阿塞拜疆巴库落幕,其成果被发展中国家斥为“太少、太迟”——富裕国家承诺的每年3000亿美元气候融资,远低于全球南方国家要求的1.3万亿美元。
此刻,巴西站上舞台中央。作为COP30的主办国,它既是雨林守护者,也是农业与能源大国;既承诺减排,又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巴西能否在气候谈判濒临破裂的边缘力挽狂澜?这不仅关乎一场国际会议的成功,更可能决定人类能否守住1.5℃的温控底线。
一、《巴黎协定》的十年困局:从“希望”到“生存危机”
2015年,《巴黎协定》诞生时,全球曾为之振奋——195个国家承诺将全球变暖控制在“远低于2℃,并努力限制在1.5℃以内”。然而十年过去,现实却令人窒息:
2024年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平均气温首次突破1.5℃的临界点。
77%的气候科学家认为,人类正走向至少2.5℃的升温,远超《巴黎协定》的安全阈值。
美国第二次退出《巴黎协定》,削弱了全球减排的政治意愿,并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阿根廷等国也在考虑效仿。
更讽刺的是,气候融资的承诺始终未能兑现。2009年,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援助,但这一目标直到2024年仍未完全落实。而COP29达成的3000亿美元新目标,被非洲集团称为“侮辱性低估”,小岛屿国家联盟更直言:“我们的岛屿正在下沉,你们却给我们一份糟糕的协议?”
在这样的背景下,COP30被赋予了一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让气候行动从“空谈”回归“落实”。正如巴西气候变化国务秘书安娜·托尼所言:“1992年里约峰会时,我们以为紧迫性能推动行动。但现在,噩梦已成现实,年轻人质问我们:‘你们知道会发生什么,为何不加速行动?’”
二、巴西的双重角色:雨林守护者 vs. 发展优先国
巴西主办COP30,象征意义重大——贝伦市位于亚马孙雨林门户,而雨林作为“地球之肺”,其保护直接关系全球碳汇能力。卢拉政府上台后,确实大幅降低了森林砍伐率,并承诺到2030年实现零非法砍伐。
然而,巴西的国内政策仍充满矛盾:
农业排放难题:巴西是全球最大的牛肉和大豆出口国之一,畜牧业占其温室气体排放的很大比重。尽管政府承诺低碳农业转型,但利益集团的阻力巨大。
石油扩张争议:近年来,巴西深海盐下层石油开采量激增,甚至计划成为全球第四大产油国。这与“淘汰化石燃料”的全球趋势背道而驰。
这种矛盾性让巴西的COP30领导力备受质疑。但另一方面,巴西或许正是那个能弥合南北分歧的“桥梁国家”——它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拥有绿色能源优势(水电占电力结构的80%以上);既依赖农业出口,又深知气候危机的代价。
正如COP30主席安德烈·科雷亚·多·拉戈所说:“我们必须跳出传统思维,让主流投资有利于气候。” 巴西能否利用这一独特地位,推动更具雄心的全球协议?
三、COP30的三大关键战场
1. 气候融资:从“3000亿”到“1.3万亿”的飞跃?
COP29的“3000亿美元”承诺只是起点,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在COP30上制定“巴库-贝伦1.3万亿美元路线图”。这一数字并非随意提出——联合国估算,全球每年至少需要1.3万亿美元,才能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与气候适应。
但钱从哪来?可能的突破点包括:
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如扩大IMF特别提款权(SDR)中气候资金的占比。
化石燃料补贴转向:全球每年对化石燃料的补贴高达7万亿美元,只需转移一小部分即可满足气候融资需求。
-债务-气候互换:允许高负债国家以生态保护换取债务减免。
如果巴西能推动这一议程,COP30或将成为“气候融资从承诺走向机制化”的转折点。
2. 公正转型:如何不让任何人掉队?
“淘汰化石燃料”不能只是口号,否则将引发社会动荡——正如法国“黄背心”运动因燃油税而起。COP29曾试图制定“公正转型工作计划”,但因资金分歧无果而终。
巴西自身的经验可能提供借鉴:
亚马孙地区的绿色就业:通过可持续林业、生态旅游创造替代生计。
劳工权利保障:确保能源转型不会牺牲工人利益。
如果COP30能达成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公正转型框架,将极大增强全球南方的减排信心。
3. 美国缺席后的全球领导力真空:谁来填补?
美国的退出让气候治理陷入“群龙无首”的困境。但危机中也蕴含机遇:
中国与欧盟的协作:中国已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而欧盟的碳边境税(CBAM)正在重塑全球贸易规则。
全球南方国家联盟:印度、南非、小岛屿国家等可能形成更强有力的谈判阵营,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
巴西若能协调这些力量,COP30或可成为“后美国时代”气候治理的新起点。
四、结语:贝伦的最后一搏
《巴黎协定》已进入第十年,但人类仍在“谈判”与“拖延”中浪费着最后的时间窗口。COP30可能是1.5℃目标最后的挽救机会——如果连这次峰会都无法推动实质行动,未来的气候谈判或将沦为“如何适应无法避免的灾难”而非“如何阻止灾难”。
巴西的挑战巨大,但并非毫无胜算。正如安娜·托尼所说:“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做什么,现在我们需要去做。” COP30的成功,不取决于一场会议的华丽宣言,而在于能否让千亿美元真正流向脆弱国家,能否让化石燃料时代进入倒计时,能否让“公正转型”从概念变为现实。
贝伦的雨林空气中,或许正酝酿着一场风暴——一场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气候行动风暴。我们只能希望,这一次,风暴的方向是救赎,而非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