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老师被学生砸家:那些沉默中爆发的“乖孩子”

广而告之公益 2024-08-23 17:17:24

“乖~听话,不然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了哦”

“你家孩子真乖啊,不像我家的一点也不听话”

“你在学校乖不乖啊”......

生活中这样的话语似乎总是萦绕在我们的耳边,不知从何时起,“乖巧、听话、懂事”等等标签成为了评价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

来源:快推易

慢慢地,孩子开始压抑自己的天性,满足家长或老师的需求,顺应父母长辈的安排,做个大家眼里乖巧、懂事、安静、听话的“好”孩子。

可是这些事,真的是他们想做的吗?他们真的快乐吗?小心翼翼地做出“乖巧”模样的孩子真的很让人心疼。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小时候越懂事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所以,孩子,你绝对不可以学坏,但一定不要太乖!

1

湖南一钢琴老师因为家长想让最近要考级的孩子来练琴,她出于信任,将家里门密码告知教了6年的学生,方便她来练琴。

前几周还好好的,谁知前两天中元节晚上回到家,却看到一片狼藉的场景——

物品都散落在地上,之前获奖的奖杯被砸了,礼服被从柜子里拿出来扯坏扔到地上,一些礼品盒、手作装饰也全都被破坏后扔到了地上,家里全部被学生给砸了。

来源:视频截图

在她调取家中监控后,发现这名学生在砸她家时,还是那种高兴的状态,这让她有些害怕,同时也不理解。

她想不明白,自己从女孩五岁学琴开始,6年来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和感情,而且平时又乖巧又懂事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做出这种事?

每一个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是有动机的。

1、有可能孩子表现出来的喜欢钢琴,是被妈妈逼迫的无奈选择。

从她的真实意愿来说,她是不喜欢钢琴的,但是年纪小又无法反抗。

直到现在考级的高压之下,厌恶情绪达到了巅峰,再也无法压抑,就把老师家给砸了,借此表示以后都不想学琴了。

来源:视频评论区截图

2、有可能孩子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寻求她人的关注。

就像婴儿想要喝奶,但是不会说话,只能通过哭的方式来获取;

同理,她是想吸引父母及老师的目光,但不会正确的表达,只能通过砸钢琴老师家来博得。

3、也有可能是她不喜欢这位老师平时上课对她的对待方式,对老师本人有意见,并且怀恨在心……

当然还有其他的可能,欢迎大家补充。

虽然家长也带着孩子登门道歉和赔偿,但正如老师所说,留给家长乃至这个家庭都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来源:视频截图

2

做一个“乖孩子”,看似得到了表扬,实则失去了更多。

当看街边看到喜欢的玩具,TA会悄悄把目光移开,假装没有看到。

当别的小朋友争夺那唯一的一块蛋糕时,TA会偷偷咽下口水,假装自己不想吃。

当看到别的小朋友被父母带着去游乐园玩时,TA会默默转过身,假装自己不喜欢玩。

当父母问可不可以把心爱之物送给别的小朋友时,TA会暗暗低下头,假装自己很大方……

来源:图怪兽

尽管渴望是那么的波涛汹涌,却都被一句“孩子,乖~你要懂事”掩盖的无声无息。

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却学会戴上了名为人情世故和察言观色的面具,迎合父母的想法,压制内心的需求。久而久之,逐渐忽视了真正的自己,失去了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能力。

来源:《请回答1988》

这样的成长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出现“讨好型人格”。而这种隐藏自己的情绪,不懂拒绝别人,并且过于看重别人的看法的性格,会伴随TA走上学校、工作、婚姻与生活。

来源:罗翔老师

而且,已经失去真实自我的“乖小孩”,小时候越乖,长大后越难以独立。

父母真正撒手不管的时候,也就是孩子灾难的开始。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只是在接受别人的安排,从未自己安排过自己。

3

阿勒德曾经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这些孩子们都在父母要求下以所谓的“懂事乖巧”模样长大。这过程中,所有的委屈,不甘的情绪全都化为委曲求全的隐忍。

当有一天,这些隐忍足够多,TA撑不住时,不在沉默中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

不知你是否听过心理学上使用率很高的一个定律——踢猫效应。

这个定律大概讲的是,上司因为心情不好,在单位训斥了一名员工,这位员工回家后,看到孩子在沙发上蹦蹦跳跳,心里莫名烦躁,就对着孩子一通训斥。

孩子感到委屈,这时家里的猫跑了出来,他便发泄情绪地踹了猫咪两脚。

来源:网络

猫受到惊吓跑了出去,孩子去追猫,正巧遇到一辆车路过,司机为了躲开小猫,却不慎撞到了路边的孩子。

这就是一个人的情绪波动和发泄方式,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这样的情况在家庭关系中,也十分常见——

如父亲角色的长期缺位,造成家庭付出的不对等,从而导致母亲承担过多压力,让其心中积攒了一系列坏情绪。

当坏情绪堆积到一定程度时,便需要一个宣泄口倾倒。

而这份“情绪垃圾”的最终接受者,往往正是家里最弱小的存在:孩子。

来源:网络

或是过度焦虑的父母眼中孩子的成功远比一切都重要,却不曾想过度焦虑,会给孩子带来过大压力。

而孩子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排解负面情绪,所以当负面情绪越积越多时,总会在沉默中爆发——

就像前面提到的学琴6年的女孩一样,等到脱离了父母的掌控,内心真实的自己就开始显露出来了。

或是像电视剧《想见你》中的陈韵如一样,在沉默中灭亡——

明面上她是父母长辈眼中的乖乖女,每天照顾早出晚归的妈妈,喊任性的弟弟起床、做出名的“校规达人”。

可是私底下她却过得一点也不开心,不止一次想过去死。

来源:《想见你》

在日记里写到拼命去发光,想要别人发现自己,最后等待的还是坠落,她决绝选择自杀,也不愿自救。

这样的家庭结构之下,孩子常年遭受着高压,精神世界的那根绳子也会一碰就断。正如老话说得好——

“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

父懒则母苦,母苦则子惧,子惧则家衰,家衰毁三代。”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乖”不是个褒义词。

这种“乖”于孩子而言,更像是一种魔咒,一种自己的想法并不重要的魔咒。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乖”就会演变成一种毫无底线的讨好,把所有的想法、感受都排在了自己的前面,自己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那一个。

一个家庭最大的远见,就是父母不透支情绪,孩子不消耗能量,共同托举出美好的未来,而不是培养一个只知道听父母话的“乖孩子”。

真正的懂事,是同理心,是明辨是非,而不是一味的妥协退让,压抑自己的情感与需求,委屈自己成全他人这样活得很累。

父母要想让孩子做到真正的懂事,无非就是多些爱与爱的交流,多听听孩子的感受,多问问孩子的意见,多鼓励孩子的表达。

知道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强制要求,甚至使用暴力。

来源:图怪兽

培养孩子的目标有千万种,最坏的那个就是“乖”小孩。

如果孩子的童年是规规矩矩地压过固定的轨道,到达终点站,窗外的风景,再美,也与,TA无关。

文章转载自公益中国网:http://www.pubchn.com/special/show.php?itemid=378

图片已注明出处,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