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69年破例提拔为副总长,71年访越回国被审查,周总理:好好揭发

史在没有弦 2024-09-08 03:58:3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在2010年的一个寒冷十月末,阎明抵达沈阳,携带着他的新作《往事不忍成历史》进行签售活动。在这个城市,他收获了热情的欢迎和深情的回响,特别是那些曾在“四野”奋战的老战士们的到来,更为这个场合增添了份额情感的厚重。阎明不仅是一位作家,他还承载着父亲阎仲川的历史与传承。那么,作为阎仲川之子,阎明在文学创作中又带来了怎样的视角与反思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阎仲川出生于1922年的河北保定定兴县,于1938年6月加入抗日战场,最初加入的是冀中军区徐涞军分区抗日游击队,起初为普通战斗员。他在抗战初期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很快晋升为分区3团5连的见习排长,并在1939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成为冀中军区司令部的一科参谋,这是他军事生涯中的第一个重要转变。

吕正操将军,当时的冀中军区司令员,对阎仲川的能力给予了高度认可。阎仲川在吕正操的指导下,逐渐成长为一名资深的军事参谋。1943年11月,吕正操被调往晋绥军区担任司令员,阎仲川也随之前往,担任了晋绥军区的作战参谋,继续他的军事生涯。

随着抗战的进展,吕正操又被调往东北,出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西满军区司令员。阎仲川紧随其后,但他在东北的生涯并不顺利。由于战争时期的复杂人际关系,有人开始在背后指指点点,称阎仲川是吕正操的亲信。在这种压力之下吕正操不得不让阎仲川停止跟随,以避免更多的误会和政治风波。

尽管遭遇了个人职业生涯的重大挑战,林彪却决定将他留在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在那里阎仲川免于了小圈子的纷扰,还得以展现自己的战略才能,最终深入参与了多项重要的军事行动。

随着解放战争的加剧,吕正操决定不再让阎仲川随同前往东北。当时吕正操已是东北民主联军的副司令员兼西满军区司令员,而阎仲川原本也计划从晋绥军区调往东北。然而,在阎仲川未能与吕正操直接对话之前,吕正操通过一位信使传递了一张纸条,其内容简洁明了:“你不必再跟我来。

这一决定并非因为阎仲川缺乏能力,而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已有流言蜚语称“吕司令希望在东北建立自己的势力”,并将阎仲川视为其麾下的一员。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嫌疑,吕正操认为最好的方式是让阎仲川留在原地。

东北民主联军的林彪总司令见状,决定留下阎仲川在司令部担任一科参谋。阎仲川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表示,虽然他脱离了一个较小的群体,却不得不加入了一个更大的群体,即“四野”。

在东北任职期间,阎仲川深得林彪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基于他在实战中表现出的能力和才智。四平战役之后,东北民主联军遭受重创,不得不向北撤退。在这期间,作战科副科长王继芳因失去革命信念和外界诱惑而叛变,泄露了军用电台密码给国民党,导致我军多次被突袭。

林彪对其干部队伍的信任受到了严重考验。在靠山屯战役期间,阎仲川被派去前线收集情报并进行总结。约定的返回时间过后,阎仲川未能按时返回,林彪顿时心生疑虑,担心他是否也会效仿王继芳的行径。情报处处长苏静看出林彪的顾虑,便安抚他说,阎仲川是绝不会背叛的。

果不其然阎仲川因途中遇到紧急情况而延迟,最终安全返回,进一步坚定了林彪对他的信任。随后几年,阎仲川紧随林彪南征北战,从作战科副科长逐步晋升至中南军区司令部一科科长和作战处副处长,直至1950年林彪调往北京,两人才结束了长时间的共事。中南军区大部分干部仍是原四野成员,这其中的高级将领黄上将也对阎仲川评价甚高。

新中国成立后期,阎仲川在广州军区作战处担任处长,并于1960年被晋升为大校。在他的军职生涯中,他在广州军区任职达十四年之久,期间他感受到军区领导在人才管理上的大胆和开放,即便面对一些他认为不甚合理的方案,他也经常敢于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

1964年,阎仲川晋升为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长,到了1967年,他进一步担任了军区参谋长的职位,成为了黄永胜的直接助手。尽管在1969年被调至总参工作,具体是否由黄永胜推荐尚不可知,但他长达13年的身边工作经验为他提供了不小的资历背景,副总长兼作战部长这一职位的竞争异常激烈,多位资历更深、职位更高的军官同样角逐此职。

在总参的工作中,阎仲川采纳了一种极为保守的策略,即不主动介入总参的内部事务,不发表个人意见。即使是老首长如林彪、黄永胜主办的电影放映,他也从未出席过。他深知在这样一个重视资历的军事机构中,与众多资深将领相比,自己虽有一定能力,但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1971年,阎仲川作为中国的代表团成员正在越南进行访问时,突然接到国内的紧急通知,命令他立即返回国内。对于这样突如其来的命令,阎仲川感到十分迷茫,不清楚具体的情况。

回到国内后,他被紧急召集到人民大会堂,那里周恩来总理亲自向他和其他几位高级官员披露了林彪出逃及其坠机身亡的震惊消息。这一消息让阎仲川一时间感到头脑发空,难以置信。

紧接着阎仲川被通知,由于与林彪有过工作上的密切接触,他需要暂时停职接受隔离审查,以清查所有相关的事实直到真相大白。在这个过程中,周总理和时任副主席的叶剑英并没有对他表现出特别严厉的态度。叶剑英甚至安慰他说:“阎仲川同志,你年轻有为,一定要坦白问题,将来定能重返岗位。

审查的焦点主要是阎仲川与林彪及黄永胜之间的关系。由于他们之间的工作交接频繁,让外界产生了不少猜测。尽管如此阎仲川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和证人证明,他与林黄二人的交往完全是正规的公务接触,私下并无其他往来,更未涉及任何非法活动。

随着证据的逐步清晰,阎仲川逐渐洗脱了大部分嫌疑。然而就在案情看似趋于明朗时,历史上的“一号令”事件再次被提起,这是阎仲川难以简单解释的一块儿疙瘩。该命令涉及高层政治,关系到林彪与毛主席这两位重量级人物。

当时有人认为阎仲川曾轻率地签发了“一号命令”,意在挑战毛主席的权威。更有甚者将此命令视为林彪反革命活动的预演。这样的指控使阎仲川的情况更加复杂严峻。

阎仲川尽力辩解,坚称自己在签发命令时无任何背叛意图,只是遵循了当时的军事需求。但在林彪已故、毛主席及其他高层对此令的具体动机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解释显得力不从心。

面对如此逼迫,阎仲川始终坚持自己的清白,他反复强调,虽然在处理一号命令时存在程序上的疏忽,但绝无叛国之心。这种坚持为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很多人依旧将他视为林彪的同谋。

这场调查持续多年,让阎仲川身心俱疲。但他仍然坚持原则,认为自己有责任向国家和党清晰地阐述事件真相,即使这意味着面对更大的压力和误解。

在1973年,尽管周恩来总理身体状况严重恶化,他仍旧在一次关键会议上提出,对于阎仲川的处罚是否过于苛刻,由于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这个宽容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执行,阎仲川继续受到监禁。

这段艰难岁月,阎仲川的家庭同样遭受了极大的困苦。他的四个孩子被迫退役转而从事普通职业,而他的妻子,一位地方干部,因官方疏忽在寒冬中得不到应有的生活补贴。家中的每一天都充斥着对彼此的依赖和心痛。

到了1976年10月,随着政局的急剧变动,阎仲川的家人变成了常年往返于信访办的疲惫身影,不懈地为他争取自由。在华国锋的女儿的私人干预下,阎仲川最终获得了释放,重返家门。在他们久别重逢的那一刻,他妻子泪水涟涟,而阎仲川虽然身体状况严重不佳,牙齿脱落,但他坚定地向家人保证,他将生存下去,为自己洗清冤屈。

到了1979年,阎仲川正式被解除了所有监管,尽管1982年总参的官方结论并未明确提及所谓的“一号命令”,他终于以一位大军区参谋长的身份荣誉退休。退休后的生活十分平静,他珍惜与家人的每一刻,与爱妻共度悠长的午后,或是沉浸于历史书籍的研究中,偶尔他还会到附近的泳池游泳,即便年事已高,依然保持着难以置信的活力。

1986年,随着对“一号命令”事件背景的进一步揭秘和历史学者的深入研究,一项关于该事件的公正历史记录被纳入了党史大事年表中。《人民日报》也发表了文章,赞同这一历史评述,为阎仲川一案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些公正的历史回顾为阎仲川平反,也为他晚年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慰藉。

阎仲川的子女们也曾面临诸多挑战,阎仲川的晚年生活却相对舒适。由于他在战时的杰出表现,他得以保留了兵团级干部的待遇,确保了他的基本生活无忧。这一地位不仅象征着荣誉,也为他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晚年的阎仲川享受着平和与尊严。每天清晨,他都能在热腾腾的早餐和新泡的热茶中开始新的一天。他的日常充满了阅读、书写和绘画等富有成效的活动,这些都让他的生活保持活力。夜晚,他常与老友们下棋或闲聊,偶尔一同在街上散步,享受着退休生活的悠闲和社交的乐趣。

阎仲川的儿子阎明,在经历了多样化的职业生涯,从军旅生涯到蓝领工人,最终在文化艺术出版界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副社长,并创作了纪实文学作品《往事不忍成历史》。这本书深受读者喜爱,特别是那些曾在“四野”服役的老兵。

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阎明在沈阳接受了读者的热烈欢迎。他在谈话中分享了创作这本书的初衷:“这本书并无特别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追溯并记录我与父亲的成长经历,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这样的坦诚让在场的老战士深感触动,他们回忆道:“阅读这本书时,仿佛重新经历了那段艰难岁月,作者对细节的忠实呈现让我们的记忆再次鲜活起来。

从参与朝鲜战争到经历珍宝岛之战的岁月,阎明不仅采访了无数亲历者,还深入研究了大量档案资料,以确保所写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细节的坚持,使得他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的复杂性:“革命并非单一的英雄叙事,真实的历史远比我们记忆中的更加丰富和多元。

通过他的努力,阎仲川的故事与经历被更多人所知,阎明用自己的笔触为父辈的奋斗岁月绘声绘色。每当提及自己的写作过程,阎明总是谦虚地说:“每次写完一章,我都会仔细审视,生怕有所遗漏或错误,我总希望能够尽可能地还原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

2002年,阎仲川因病辞世,享年80岁。尽管他的离去令人惋惜,但他的一生足够完整和丰富,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记忆和启示。

1 阅读:1200
评论列表
  • 2024-09-08 13:16

    没有101,阎也不可能当副总参谋长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