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充电,主要分两种。
一种是交流慢充,速度基本上是1.8kW、3.3kW、6.6kW三种,另一种是直流快充,充电功率基本上在60kW以上。
数据统计,绝大多数电车车主充电使用的都是交流慢充,这个数据比率在70%以上,可能不是太精准,但能反映出来一定的客观事实。
那就是对于更多的电车车主来说,交流家用充电桩充电,主导了主要的充电方向。
但企业目前追求的是更快的充电速度,1000V充电平台,12C充电电池,不同品牌的主流车辆,充电速度甚至可以提速到400kW以上。
也就是说,理论上一小时能充电400度。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补能速度已经非常快了,如果在服务区充电,真的要跑着去上厕所,因为一趟来回10分钟,电量真的能充满。
问题来了,有多少人需要这种非常快的充电速度?
我身边所有开电车的用户群体,真正“抢时间”充电的概率几乎没有,主要是大家用车,基本上都是市区使用。
市区每天可能只开50km,忙的话一天最多开100km,基本上都有家用充电桩,6.6kW的充电桩,一晚上10个小时能充进去66度电。
只要不是在100kWh电池包跑空的情况下,电车都能充满。
第二天接着上班,所以在市区开电车,根本就不可能有续航焦虑症,大家统一的反馈是,只有在跑长途的时候,会用上快充桩。
因为跑长途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抵达目的地。
以一台容量60kWh电池包的电车为例,高速电耗就算是16kWh百公里,实际也能跑350km+,也达到了休息的标准。
服务区充上电,上个厕所,休息10分钟,基本上也是20分钟过去了,很多电车20多分钟都能充进去50%的电量。
补充的这50%电量,还能继续跑200公里左右,这一段长途基本上也500km了。
国内的路况,跑500km长途的场景非常少,比如说我,一年跑这种长途的次数一只手数得过来,只要我不是在节假日跑长途,就不存在焦虑。
所以所谓的超级充电速度,真的只是在特定情况下才有用。
充电速度的确是越快越好,但核心点是,更快的充电速度需要更大的成本投入,高压平台设计、制造,能接受大电流的电池包,这些都是附加成本。
一台400V+3C的电车,可能售价13万,但如果一台800V+5C的电车,售价有可能就是17万。
在价格上贵了4万块钱,但日常代步出行的体验感却没有本质上的差距,追求更快充电速度的结果就是购买成本有极大的提升幅度。
所以我更建议身边的人买车,要看实际需求,如果一台车的充电功率能做到100kW左右,其实充电速度就不慢了。
400V平台用个升压技术,带上3C电池包,能接受300A左右的电流,这样的技术表现其实已经很好了。
毕竟,更多情况下,大家都是用6.6kW的慢充充电,再大的电池包一晚上也能充几十度电,就算是用快充,更多的充电桩也只是120kW的充电功率。
即便你买了一个超快充车辆,充电桩可能只有120kW,所谓的快充不还是浪费吗?
所以我认为,合适更重要一些,毕竟买车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场景和需求来,有些技术的确很棒,但买来也的确是冗余明显。
买车时,充电速度非常重要!用车时,慢充过夜非常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