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211年),面对曹操即将征讨汉中的压力,刘璋竟然主动邀请同宗刘备入川相助。这操作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刘备这个"仁义之君"可不是省油的灯。他刚在荆州站稳脚跟,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早就把益州划进了战略版图。刘璋手下也不是没有明白人,张松、法正这些谋士劝了又劝,可这位益州之主就像着了魔似的,非要打开城门迎刘备。
刘璋在历史上常被贴上'暗弱无能'的标签,似乎他引刘备入川只是一时糊涂。可若回到当时的局势,他的选择未必没有道理。当时曹操已经平定北方,正准备拿下汉中。刘璋心里跟明镜似的:张鲁那个神棍都能把他按在地上摩擦,要是曹操来了,益州还能保住吗?相比之下,同宗刘备名声要好得多,又是打着帮忙的旗号,怎么看都是更安全的选择。
刘璋的算盘打得不错,但他忽略了一个致命问题:刘备从来不是来帮忙的。他觉得自己手握大量精兵,刘备就带了两万人入川,再怎么折腾也翻不出浪花来。再说了,益州易守难攻,只要卡住几个关口,只要断他的粮道,刘备就得乖乖退兵。这算盘打得噼啪响,却忽略了一个致命问题: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刘璋在历史上常被贴上'暗弱无能'的标签,似乎他引刘备入川只是一时糊涂。可若回到当时的局势,他的选择未必没有道理。当时曹操已经平定北方,正准备拿下汉中。刘璋心里跟明镜似的:张鲁那个神棍都能把他按在地上摩擦,要是曹操来了,益州还能保住吗?相比之下,同宗刘备名声要好得多,又是打着帮忙的旗号,怎么看都是更安全的选择。
刘璋的算盘打得不错,但他忽略了一个致命问题:刘备从来不是来帮忙的。他觉得自己手握大量精兵,刘备就带了两万人入川,再怎么折腾也翻不出浪花来。再说了,益州易守难攻,只要卡住几个关口,只要断他的粮道,刘备就得乖乖退兵。这算盘打得噼啪响,却忽略了一个致命问题: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刘备早就暗中布局,把刘璋身边的重臣都策反了个遍。张松献地图,法正当带路党,连守卫白水关的高沛、杨怀都被算计了。而且,刘备一入川就陆续收买了东州派的李严、吴懿,转眼间刘璋的十万大军就少了一大半。等到张飞在巴西击败严颜,刘璋手里虽有3万精锐,但益州士族的心早已飘到刘备那里,并且这时候刘备和诸葛亮会师,兵力一下暴涨到四-六万,而且刘备还让马超率少量部队列阵在成都北门,利用其威名震慑刘璋,刘璋误以为“凉州援军”抵达,心理崩溃,不久出降。
直到成都陷落,刘璋仍以为是自己运气不佳。他至死未能看透,刘备的'仁义'背后,是一场精心布局的吞并。从早年图谋徐州,到后来占据荆州,刘备早就练就了一身"借鸡生蛋"的本事。打着同宗的旗号,先是独占荆州,现在又故技重施来坑刘璋。可怜刘璋还以为天下刘姓都是一家人。
刘璋错就错在既没有曹操的狠辣,又没有刘备的隐忍,空守着益州这块肥肉,却不知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当时天下大势已经很清楚了——要么像孙权那样据险自守,要么像刘备那样主动出击,最忌讳的就是刘璋这样动摇不定的做派。
说到底,刘璋的失败不是偶然。在那个尔虞我诈的时代,动摇不定就是其最大的弱点。
刘璋的悲剧不在"无能",而在错配——一个守成之君生在了征服者的时代。也许有时候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安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