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8年,71岁的洪武皇帝在南京咽下最后一口气,可这位从乞丐堆里爬出来的皇帝,连死都要闹出大动静。他临死前一道圣旨,把废弃千年的人殉制度硬生生从历史废墟里刨了出来。下葬那天南京城可热闹了,十三个城门同时抬出棺材,活像在玩"猜猜哪个是真龙"的把戏。更瘆人的是,几十个如花似玉的妃嫔在同一天被灌了水银,变成陪葬的人形手办。直到现代考古队撬开明孝陵地宫,那些《明史》里轻描淡写的"陶葬"二字,才露出血淋淋的真面目。
老朱这手人殉玩得那叫一个绝,直接把历史倒车开回了商周时代。《明朝小史》里那句"伺寝宫人尽数陶葬",短短九个字藏着多少冤魂的哭嚎。要知道自打汉朝尊儒以来,人殉早被贴上"野蛮"标签扔进了故纸堆,连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到忽必烈那会儿都知道要收敛些。可咱们的洪武大帝偏不信邪,愣是把这陋习当传家宝捡了回来。
要说老朱为啥这么干,还真得从他放牛娃的出身琢磨起。这位爷前半辈子在底层摸爬滚打,见惯了刀口舔血的日子,骨子里就透着股"我说了算"的狠劲。儒家那套"仁义礼智信"在他眼里,恐怕还没碗珍珠翡翠白玉汤实在。洪武三十一年他快蹬腿时,大笔一挥就定了规矩:凡是被朕临幸过的女人,统统打包带走!具体多少人?明朝大臣郑晓扒着陵墓数祭品数量,发现足足摆了四十六套碗筷——这还只是有编制的,没名分的宫女还不知有多少。
这些倒霉姑娘在史书里有个体面称呼叫"朝天女",听着像要羽化登仙,实则是送命的黑话。她们的家属倒是捞着好处了,什么锦衣卫百户的铁饭碗,世袭罔替的长期饭票。可细想更瘆人:用女儿性命换官帽,这买卖怎么看都像在喝人血馒头。最冤的当属明仁宗的郭贵妃,都给皇帝生了三个儿子,按规矩早该免疫殉葬大礼包,结果史书轻飘飘一句"自愿殉葬",鬼知道是不是被自愿的。
说到殉葬过程,那才叫把人性恶趣味发挥到极致。《李氏朝鲜》记载的现场堪比恐怖片:太监们把哭成泪人的妃嫔赶进小黑屋,给每人发条白绫配小板凳。等她们抖着腿站上去,锦衣卫就挨个踹凳子玩"空中飞人"。遇上不配合的?直接组团帮忙套绳结。这还算痛快的,更绝望的是水银灌顶套餐——先骗姑娘喝安眠茶,等睡迷糊了就在天灵盖开洞,拿长柄银勺像浇花似的往里灌水银,最后缝头皮比绣荷包还仔细。考古学家在孝陵发现的那些保存完好的女尸,说不定就是这么来的"保鲜处理"。
你以为殉葬名单是抓阄定的?那可是经过朝廷民主评议的!皇帝和大臣们开会讨论谁该陪葬,流程严谨得跟现代招标似的。被点名的妃嫔连喊冤的机会都没有,毕竟在明朝理学家眼里,女人守寡不如殉节,殉节不如当场狗带。有个叫郭爱的姑娘更惨,刚进宫二十天连皇帝面都没见着,就被塞进殉葬名单,死前写的绝命诗现在读来都扎心:"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
这出人间惨剧直到明英宗才喊卡。这位在土木堡当过战俘的皇帝,临死前突然开了窍,下诏永久废除人殉。有人说他是被钱皇后感动了,也有人说是景泰帝的汪妃给他打过感情牌。要我说啊,八成是他在瓦剌当俘虏时见过草原葬俗,终于想通了个道理:把活人埋地里,既种不出庄稼,也养不活江山。
朱元璋的人殉闹剧,深深的照出了权力巅峰的荒诞逻辑。当皇权膨胀到极致,连死亡都要搞批发促销——活着时占尽天下便宜,死了还要拉人垫背,这哪是真龙天子,分明是贪吃蛇成精。那些灌满水银的躯体,那些悬在梁上的冤魂,不过是皇权游戏里最刺眼的血条。
可历史总有黑色幽默。老朱严防死守的陵墓如今成了5A景区,他亲手恢复的陋习反倒成了教学反面典型。当年那些"朝天女"若泉下有知,看着现代小情侣在明孝陵前自拍秀恩爱,不知该哭还是该笑?这倒应了《红楼梦》里那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再狠的帝王将相,终究敌不过时间这把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