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刑罚“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披甲人到底是什么身份?

趣史談过去 2024-08-16 12:03:04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这是关于清朝著名流放地宁古塔的记载,宁古塔令人闻之色变,更有“人间炼狱”之称。

一个人被宣告“流放宁古塔”,无异于对他宣告死刑。通常与这句话相连的还有半句“披甲人为奴”。

《甄嬛传》中,甄远道及其家属被流放宁古塔时,皇帝念其年事已高,特意“网开一面”说“不必给披甲人为奴”,那么,披甲人是什么呢?

一、宁古塔在哪里?

宁古塔位于今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其实“宁古塔”并没有“塔”,这个词为满语音译,它的本意为“六个”。

据说这里是满族人的发源地之一,所以被他们认为这里是祥瑞之地,向来为清朝边防重镇。

又因为这里“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几乎半年都大雪纷飞,气候苦寒,生存条件恶劣,离京城更是遥远,所以发配犯人至此,既能开发当地,又能惩处犯人,让这里成为清朝前期流放重犯的所在地。

二、披甲人是什么?

披甲人,顾名思义就是披着盔甲的人,用来代指满人的士兵。“八旗制度”是清代的根本制度,其核心之一是“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和平时期卸甲耕田,战争时期披甲上阵。

在旗丁内部也被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阿哈”、“披甲人”和“旗丁”。旗丁为最高等,为女真人;

披甲人为中等,多是投降女真的其他民族的人,如鄂伦春人、赫哲人等;阿哈为最低等的奴隶,多为汉人、朝鲜人。

就文明程度而言,他们远不如当时的女真人,因此按照亲疏远近,满族人一般都不太“瞧得起”他们。

但是他们常年生活在关外,身体素质强,战斗力高,发生战争时,也总是让他们冲在最前线。与满族人在血缘关系上也有一定的关联,相比汉人,更值得信赖。

清军入关之后,对关外的固有疆域和势力范围也不愿放手,特别是对驻守“龙兴之地”一事,在整个清王朝存在期间都表现得十分强硬。

这么重要的事,统治者自然优先考虑满人,想要抽调部分八旗子弟去驻扎,但这立即引起了八旗贵族的不满。

毕竟在入关前,向他们承诺的是“恩养”政策。凡是八旗子弟皆可以不从事生产劳动,由清王朝负担他们的日常开支,出生就可领俸禄。

因此,要让他们部分人继续醉生梦死,部分人回到冰天雪地守卫边疆,自然没人愿意。

八旗子弟不行,那么汉人呢?先不说汉人愿不愿意去,满人也不放心让汉人去,毕竟那是他们的发家之地。如果汉人依靠当地资源发展壮大,对他们来说那才是得不偿失。

因此,思来想去,清朝统治者想到了披甲人。为了提高他们的忠诚度,清王朝也会适当给他们一些“奖励”,如“披甲人为奴”,将那些罪犯送给他们当奴隶。康熙年间的披甲人,还允许以父死子继的方式传承下去。

不过,在清代,披甲人对罪犯的待遇也还算不错。就算囚犯偶尔逃跑,他们也不会主动去报告,对那些未能顺利逃脱的奴隶,在他们被送回来后,也会找借口为他们掩盖一二。

总之,虽然“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确实让人谈之色变,但由于被流放过去的大多为朝中重臣、文人等。

相当于给当地送去了人才、先进技术等,客观上促进了宁古塔的建设,让它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蛮荒之地,对推动民族的融合产生积极意义。

参考资料:

《研堂见闻杂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