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夏天究竟穿什么?其实古代没有那么保守,甚至比现在还开放

趣史談过去 2024-08-21 14:42:37

我们经常在古装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皇帝或后妃在夏日时,常常会放两大桶冰块在角落,然后将侍从在旁边扇风,这样一来,有冰块的加持下和微风,又能解暑,又不至于让屋子里不会过于寒冷。

但可能人们会问,在这么炎热的天气,为何他们还要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严实实,不能少穿点呢?

其实,这些人有所不知的是,古人没有那么保守,有的甚至比现在还开放。

起初,古人穿衣服只有两个目的:保暖和遮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关注服饰的舒适度。特别是对于古代贵族来说,他们的服装面料有多种选择,包括绫、罗、绸和缎。

绫因其丝滑的质地而深受古代皇家贵族的喜爱,尤其是在夏天。这种面料因为透气性好而成为贵族在夏日的首选。

然而,它的生产过程比较复杂,而且价格也很昂贵,只在贵族阶层小范围传播。

古人注重仪式感,因此在夏日的不同时间入夏、仲夏、出夏三个阶段的穿衣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

一、入夏

在唐朝时期,刚入夏时,人们一般会选择穿上布艺,丝织技术进步后,就从布衣过渡成了纱衣。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在这句话中,将“布衣”用来指代底层百姓,正是因为贵族和百姓所穿的夏衣不管是材质还是风格都有很大的不同。

宋代之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之前的宽袖长袍不适应他们的日常劳作、生活,因此就去掉了那些繁琐的部分。

明代之后,人们的衣服便渐渐开始向纱衣转变。明朝以前也有纱衣,但由于纺织技术的限制,能穿得起纱衣的人少之又少。

唐朝,当时流行的“纱衣”薄如蝉翼。尽管里面有内饰,但透视感仍然很强。

虽然不可避免会引来一些“正义人士”的诋毁,但在当时那个开放包容的时代,这种装束可以说十分流行。

这类纱衣不仅轻薄,而且还非常方便携带,只要掌握正确的折叠方法,最小可以折叠到一个鸡蛋大小,可以说是出门“必备单品”。

官府也会根据季节更换制定官服标准。“夏祭,百官朝、祭服用纱”,夏日祭服以纱为主。

宋代端午节赐百官夏服,明代内廷在四月初四入夏时换纱单衣,清朝时,也会依据四时更换朝服“衣冠定制,寒暑更换,皆有次序。”

二、三伏

随着盛夏的到来,人们通常都会换上更为凉爽的葛衣。“葛衣”则是纱衣的“平替”。葛是一种草本植物,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开始采“葛”,《诗经》中,就有提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等。

然而,获得一块葛布并不容易。要经过一系列多个步骤,才能得到,然后用于制作衣服。

当然,它的透气性比普通的纱布还要好。但由于它比较轻薄透气,可以清楚地看到女性所穿的内搭。

所以,“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夏日要穿凉快的葛衣,但这类服饰一般只能在家里穿,出门时必须要穿上外衣。

对于一般男子来说,不管是入夏还是盛夏,衣服着装就没有那么讲究。那些达官贵人穿着纱制单衣,但干活出力的农民、小工等常常光着上身。

宋明之前,程朱理学对女子的影响没那么深远时,她们在家穿的夏装很多就是肚兜样式的内搭加上薄纱,十分凉快。

可以说,有的人现在都不敢这样穿,古人是不是比你以为的开放呢?

等到夏天最热的时候过去后,那就已经“出伏”,人们会换上入夏时穿的衣服。不过,随着秋天的临近,人们也会准备一些入秋的外搭,以此来预防突然的寒冷。

2 阅读: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