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家族为大清第一科举世家,24个进士、57个举人总计有554个功名

趣史談过去 2024-08-20 15:39:28

科举制自隋唐产生以后,就成了此后历朝历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在它存在的1300多年的时间内,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家庭通过科举获得了非凡的名声和地位。

只不过,科举非常严格,许多人一生都可能屡试不中。但在清代,却有一个家族人才辈出,考中进士的24个、举人57个,总计获得功名的更是有554个。

他们成功的背后,除了个人的努力和智慧,还有家族文化和传统的支持。你知道他们是哪个家族吗?

他们都来自于安徽桐城的张氏家族。明清时期,桐城是一个大县,张氏也是一个显赫的大姓。

也就是说桐城其实并不止一个张氏家族,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桐城清河张氏家族。

据相关记载,明初,张贵四和张贵五两兄弟从鄱阳湖搬到桐城定居。张氏在清代获得的第一个功名是伯叔祖张秉哲,他于顺治十一年中举。

不过张氏的兴盛则始于九世祖张英。他于康熙二年中举,康熙六年中进士,为官三十余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也曾参与编纂《国史》、《一统志》等重要文献。

不只是在为官上,张英在做人上,也是后世学习的楷模。他认为张氏家族发展至此,已不再适合“中庸之道”,毕竟凡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了更好传承张氏,他给张氏子弟规定了“清廉为官”的家训。

也就是,张氏家族对后代想要入朝为官还是归隐山林等,都不在乎。

但如果要为官的话,就要奉行“廉洁”二字,不可通过贿赂官员来获得晋升和加薪,与其急功近利,不如循序渐进。“六尺巷”的故事就是他思想的最好诠释。

张英在老家的府宅和邻居吴氏比邻而居。吴家想要占用张家的门前的空地盖房子,张家据理力争,不同意,于是双方发生了纠纷,并闹到县衙。

由于两家都是名门望族,县令一时之间也不敢拿主意,害怕将两方都给得罪了。于是就让张家写信给张英,让他来定夺。

张英收到家里的来信后,马上就写了回信,家人拿到后发现,上面只有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立刻让出三尺,让吴家盖房子。吴家看到他们的动作后,顿感羞愧,也让出了三尺,于是就形成了六尺的宽道,这便是“六尺巷”的来历。

张英的长子张廷瓒和三子张廷璐都是进士出身。张廷璐,康熙五十七年榜眼。

雍正年间,张廷禄在河南做官。曾因处理封邱生员罢考被停职,后来查明真相后又官复原职,还得到了提升。

乾隆即位后,张廷璐仍然在朝为官,还提拔了许多人才,如著名诗人沈德潜。他一生历任三朝,被誉为“三朝旧臣,后进楷模”

张英的次子张廷玉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也是清朝汉人做官中,官职最高的官员。

一个汉人大臣,在清朝做到军机大臣,死后还被乾隆让他破例配享太庙,实在是汉臣的最高荣耀。

在科举上,张家的成绩主要集中在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和第六代,最鼎盛之时应该要数张廷玉在朝为官之时。

不过,张家也有许多未曾科举及第便入朝为官之人,这是因为清代官员也可以捐纳入仕,捐出一定份额的钱财,可以为族中子弟谋得一个好未来。

盛极而衰,在张廷玉后,张家官至高位的子孙后代便少了,但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没有哪个家族可以永远处于风口浪尖而不受到影响,激流勇退,对张氏家族来说不失为一件好事。

参考资料:

《清史列传》

《清史稿》等

0 阅读: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