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年间,文旅产业投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据相关数据显示,仅 2016 - 2019 年三年时间,全国主题公园投资总额就超过 1.7 万亿元,如此大规模的投入,近乎达到同溪高铁建设总投资的一半。这本应是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现实却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烧光几十亿建成的人造古镇正在批量倒闭,成为当下文旅产业发展中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
从数据来看,全国范围内,有将近 1500 家古城古镇背后的置业或旅游公司处于注销状态。2020 - 2022 年期间,超 200 家人造景区倒闭,倒闭速度比之前快了 287%,约 600 多亿投资打了水漂。这些人造古镇和景区的失败,同质化是关键原因。当我们漫步在全国各地的所谓古镇,会惊讶地发现,除了名字不同,它们竟如此相似。青石板路、小桥流水成为标配,酸奶鱿鱼臭豆腐等小吃弥漫在各个角落,手工制品也千篇一律。这种高度同质化的旅游体验,既无法吸引本地人,也逐渐让外地游客失去兴趣。
究其根源,资本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资本追求的是短时间内快速回本的商业模式,于是大量同质化项目被批量复制。通过营销手段吸引游客短期内光顾,待热潮退去便抽身离开。这使得很多景点在建设时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盲目搬运别人的热门元素。如重庆某旅游小镇,本应展现山城传统风貌,却将巴渝吊脚楼和希腊风格混搭,不伦不类;一些仿造大唐不夜城的景区,简单粗暴地将 LED 灯与仿古建筑结合,完全不符合中式审美。还有那些遍布全国大小城市的户外乐园,玻璃栈桥、彩虹滑道、卡丁车成为常见项目,景观粗制滥造,故事胡编乱造。这些景区仅仅是游客打卡拍照的一次性场所,缺乏长久的吸引力。
人造景区的盲目扩张和失败,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从经济角度看,旅游项目投资常与地方国企或城投平台绑定,一旦项目爆雷,亏损最终由地方承担。例如坐拥张家界景区的张裕集团 4 年亏损 7 个亿,去年走到破产重整边缘,这无疑给当地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从生态环境角度而言,人造景区建设中存在大量水泥硬化、植被破坏等问题。浙江某人造古镇为节约成本缩减环卫工人,导致景区垃圾泛滥,最终失去 A 级景区招牌;济南某宋代风格古城投资近 40 亿,5 年后成为烂尾工程,600 多亩土地沦为荒地。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城市在古城内建假古街、造仿古楼,用假古董破坏真古董,给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文旅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摒弃这种短视的、同质化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和投资者应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特色,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旅项目。比如乌镇,凭借对江南水乡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保护,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镇风貌,还通过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活动,赋予古镇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同时,要注重文旅项目的长期运营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优质、独特的旅游体验,而不是只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
文旅产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力量,但只有摆脱资本的盲目裹挟,走差异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文旅产业的繁荣,避免陷入人造景区批量倒闭的泥沼,让文旅产业成为造福地方和人民的绿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