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的沿海省份,人们总会想起广东的繁华、浙江的活力、山东的厚重,却常常忽略西南一隅的广西。网络上不乏刺耳的声音:“广西是沿海之耻,海都是从广东借来的,经济在沿海省市中垫底。” 这些偏见像一层迷雾,遮住了广西沿海真正的面貌。当我们拨开迷雾,会发现这里藏着一条低调却坚定的逆袭之路 —— 从被质疑到被重视,从 “沿海边缘” 到 “战略中枢”,广西沿海正在上演一场震撼的 “向海图强” 大戏。
不少人对广西沿海的印象停留在两个标签上:一是 “借海”,认为广西的海岸线是历史上从广东 “划来” 的,先天缺乏海洋基因;二是 “落后”,觉得相比东部沿海,广西的北海、钦州、防城港不过是旅游小城,经济存在感微弱。更有人断言:“广西的海只能搞搞银滩旅游,论商业和产业,根本排不上号。”
这些偏见,本质上是对广西沿海历史与现状的双重误读。论历史,明朝以前的广西本就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如今的 “沿海三市”(北海、钦州、防城港)自古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合浦港更是汉代海上丝路的始发港之一。所谓 “借海”,不过是近代行政区划调整的结果,从未改变广西与海洋共生的基因。论现状,广西沿海的 “低调”,恰恰源于其 “实干不张扬” 的发展逻辑 —— 当外界盯着银滩的浪花时,这里早已在港口、能源、制造等领域布下了一盘大棋。
二、破局之路:低调实干的产业重镇在北海,除了游客打卡的银滩和涠洲岛,更有每天产出 37 万立方米天然气、102 吨原油的海上油田,每年为国家贡献上百亿元税收的石化产业,以及全国领先的海洋药物研发基地。合浦的南珠被誉为 “中国海水珍珠的典范”,海鸭蛋、龙眼等特产畅销全国,非遗 “贝雕” 更是海洋文化的活化石。这座城市的 GDP 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广西前列,石化、电子信息、临港新材料三大千亿产业集群正在崛起,旅游不过是其发展的 “冰山一角”。
钦州的逆袭更具戏剧性。当人们为三娘湾的白海豚惊叹时,钦州港正以年吞吐量超 3 亿吨的实力稳居 “南方第二大港”,全球每 100 个集装箱中,就有 1 个在这里中转。港口背后是千亿级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中石油、华谊等巨头扎堆布局,一条延伸至内陆的 “石化产业带” 正在成型。更令人瞩目的是平陆运河 —— 这个投资超 700 亿元的世纪工程,将打通西江与北部湾的 “任督二脉”,让云贵川的货物通过内河直抵大海,预计每年为西部省份节省超 50 亿元物流成本。到 2025 年,钦州的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将突破千亿元,“港口 + 产业 + 运河” 的组合拳,正让这座城市从 “滨海小城” 蜕变为 “西部向海门户”。
防城港则是另一个被低估的 “实力派”。作为 “西部第一大港”,其年货物吞吐量超过 2.5 亿吨,核电装机容量占广西的 70% 以上,成为华南重要的能源基地。东兴口岸的边境贸易年交易额超千亿元,京族 “哈节” 等非遗文化与滨海旅游交相辉映。这里的钢铁、有色金属产业年产值均超 500 亿元,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也在加速布局,低调的港口背后,是一条完整的临港工业产业链。
就连不直接沿海的玉林,也展现出惊人的商业智慧。通过在北海借地建设 “玉林港”,这座 “岭南都会” 终于圆了百年出海梦。作为全国最大的香料集散地和中药材主产区,玉林的八角、肉桂产量占全国 70% 以上,借港出海后,其特色产业正与北部湾的港口物流深度融合,形成 “内陆产业 + 沿海枢纽” 的协同发展模式。
广西沿海的崛起,本质上是 “区位价值” 的回归。这里北接粤港澳大湾区,南望东盟十国,西连大西南腹地,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区域。平陆运河通运后,西部省份的货物可通过内河直达北部湾,比绕行广东缩短 560 公里航程,相当于在西南腹地与大海之间架起一条 “经济高速路”。数据显示,2023 年北部湾经济区 GDP 增速达 8.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一个以港口为支点、产业为引擎、运河为纽带的 “向海经济带” 正在成型。
更重要的是,广西沿海的发展并非 “单极突进”,而是与东盟国家的深度联动。中国 — 东盟自贸区全面升级后,东盟连续 14 年稳居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2023 年双边贸易额突破 3000 亿元。钦州保税港区、中国 — 东盟信息港等平台的落地,让这里成为 “双循环” 战略的关键节点。曾经被嘲笑 “借海” 的广西,如今正以 “海上丝路核心区” 的姿态,重新定义中国西南的海洋雄心。
北部湾的时代答卷从 “被看低” 到 “被看好”,广西沿海的逆袭之路,是一部破除偏见的实干史。这里的海,不是 “借来的装饰”,而是流淌着产业血液的发展动脉;这里的城市,不是 “旅游附庸”,而是撑起西部向海经济的钢铁脊梁。当平陆运河的船笛响起,当东盟的货轮频繁靠港,北部湾的浪花终将冲刷掉所有误解 —— 这一片被低估的海岸,正在用数据和实力证明:中国沿海经济的下一个增长极,或许不在东部的喧嚣里,而在西南的低调奋进中。
未来已来,广西沿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