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病逝,悼词出现“有功有过”四个字,毛主席审批后提笔勾去

梦里水乡之韵 2025-03-20 14:33:54

陈毅,这位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曾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在军队中享有极高的声誉。1971年1月,他被诊断出癌症,但因治疗延误,病情恶化,最终于1972年1月6日在北京去世。陈毅去世后,军委专门组建了治丧委员会筹备他的告别仪式。在追悼会上,悼词是重头戏。按照流程,治丧委员会拟好的悼词需要先给周总理和毛主席过目批准。

毛主席审阅陈毅的悼词时,提笔删去了"有功有过"的评语,批注道:"大体可行。"陈毅的悼词里为啥写了“有功有过”?毛主席为啥又把这几个字删了?这到底啥意思?【修改陈毅的悼词】在陈毅临终前几小时,毛主席召集了叶剑英和周总理,明确表示:“所谓的‘二月逆流'经过事实验证,并不存在,以后不要再提了。请你们把这个意思转告陈毅同志。”

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陈毅遭遇了严重打击,因“二月逆流”事件被错误地批判。然而,毛主席的几句话对他意义重大,相当于为他正名,澄清了不实之词。毛主席让叶剑英赶紧去医院传话给陈毅。叶剑英到的时候,陈毅已经病得很重,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也不知道他听没听到叶剑英的话。没过多久,陈毅就因为直肠癌去世了,终年71岁。作为新中国的元帅,陈毅的葬礼规格仅略高于上将和副总参谋长级别,现场参与人数被限定在500人以内。中央尚未正式为"二月逆流"事件正名,这让陈毅的悼词撰写成了棘手的难题。面对这个敏感话题,所有人都选择保持沉默,没人愿意率先发表意见。

陈毅的悼词由治丧委员会起草后,周总理亲自审阅并修改。作为陈毅的老战友,总理对这位革命伙伴的离世深感悲痛,尤其是陈毅尚未恢复名誉,更让总理心情沉重。周总理审阅完悼词,提笔写下对陈毅同志的评价:他一生致力于服务人民,虽然有过失误,但贡献远超过失。周总理搁下笔,抬头望天,沉默良久。这悼词写得他心头沉重,只盼陈毅能明白他内心的歉疚与无力。周总理安排陈毅的悼词需经毛主席最终确认,并随信说明:陈毅在国内外都很有声望,我在悼词中加了一段话,党内觉得有必要这么做。1972年1月8日,毛泽东审阅周恩来提交的陈毅追悼词。仔细阅读后,他果断删除了文中关于陈毅"功过参半"的评语,抹去了对其功过是非的具体评价。

毛主席在审阅悼词时表示,这篇悼词大体上没问题,可以在追悼会上使用。但他特别指出,关于功过是非的评价,不适合在追悼场合讨论。毛主席在修改陈毅的悼词时,特意去掉了"有功有过"这类容易引起争议的表述。这一改动表明,在主席看来,陈毅是清白的,之前的指控都是不实之词。周总理拿到毛主席改过的陈毅悼词时,心情特别激动。他意识到,这是毛主席对陈毅的关心和照顾。【毛主席参加追悼会】毛主席指示后,中央军委负责操办陈毅的葬礼,1月10日下午3点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得知陈毅去世,宋美龄、西努克亲王和不少民主人士都深感悲痛,他们都想出席追悼会,送陈毅最后一程。周恩来总理虽然理解他们的心情,但因为追悼会安排已经确定,无法满足他们的请求,只能表示歉意。1月10日中午,毛主席本该休息了。但他那天心神不宁,怎么也睡不着,干脆坐在沙发上,随手翻开一本书读了起来。张玉凤注意到主席情绪有些焦躁,但她不便多言,只能默默守在旁边的屋子。陈毅的葬礼即将开始,主席叫来张玉凤,问:“现在几点了?”

毛主席一看表,已经下午一点半了,他猛地拍了下沙发扶手,赶紧吩咐:“快,备车!我得去陈毅同志的追悼会。”这事儿来得太突然了,要知道,自打新中国成立以来,毛主席还从没参加过任何一位老战友的告别仪式。中央警卫队迅速安排车辆,确保安全措施到位,同时将毛主席即将出席追悼会的消息告知了周总理。周总理得知消息后,心情激动,马上拿起电话联系中央办公厅,声音响亮地指示:马上通知在京的所有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要求他们必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毛主席出席陈毅的葬礼,这可不是小事。周总理瞅准了这个时机,把葬礼的档次提了上去,这一招真是费尽心思。

毛主席一到追悼会,就和周总理、叶剑英、李先念他们挨个握了手。但他一句话也没说,这种场合确实不适合聊天,他也不知道该说啥。没过多久,陈毅的妻子张茜赶到现场,她紧握着毛主席的手关切地问道:“主席,您身体不舒服,怎么还亲自过来?”张茜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毛主席见状,眼中也泛起了泪光,语气低沉地说道:"我也来送别陈毅同志。他是个好人,是个好同志!"这番发自内心的话,让张茜感到一丝慰藉。虽然这话说得有点迟,但总算是说出来了。张茜担心毛主席的身体,劝他:“主席,您坐一会儿就回去吧。”毛主席却坚持道:“不用,给我一块黑纱,我得留在这儿!”下午三点,陈毅的追悼会准时举行,李德生负责主持,周总理发表了悼词。毛主席站在中央,身体略微前倾,默默地聆听着。

追悼仪式结束后,毛主席带领在场所有人,向陈毅的骨灰盒连续三次鞠躬致意。这是毛主席生前最后一次出席葬礼,意义非凡。它不仅给那些在动荡时期遭受打击的官员带来了希望,也为周总理争取释放老同志创造了条件,真是煞费苦心。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