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正忙着准备授衔的事。彭德怀拿着拟好的大将名单,向毛主席报告:“主席,这是咱们初步定的大将名单,您过目一下。”
毛主席看了看名单,用笔直接划掉了五个人。彭老总,授衔这事挺重要的,关系到大家的荣誉,也影响军队和国家的未来。我们得考虑各种情况,做到公平公正,同时也要顾全整体。至于这几位同志,我觉得这次现役军衔评定他们还是别参加了。最初计划任命15位将领,但最终只有10位入选。那么,被淘汰的5位将军是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动?【毛主席划掉5位将军名字】1955年,中国正式启动军队评级制度。这不仅是对老一辈革命家英勇牺牲的深切缅怀,也是中国军队迈向现代化、规范化的重要一步。
元帅和大将这两个军衔可真是独一份,总共就20个名额,而且这辈子就评这么一回。能拿到这荣誉的人,那绝对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的名字注定会载入史册,让后人永远记得。确定授衔名单的过程比预想的复杂得多,背后是大量的讨论和仔细的权衡。筹备组的工作人员每天忙着收集、整理将领们的资料,仔细分析他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贡献。桌上摊开了一张密密麻麻的名单,工作人员低声汇报:"各位领导,这是我们初选出的候选人,最初筛选时共有15位入选。"
大家都盯着那份名单看,上面清楚地列着: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张宗逊、宋任穷、许光达、萧克、王震、周纯全。彭老总把名单递给毛主席过目时,主席直接划去了张宗逊、宋任穷、萧克、王震和周纯全这五位将领的名字。随后,毛主席和彭德怀又详细讨论了授衔的其他具体问题。那么,为什么这五位将军会被划掉?
【五位将军是谁?为何被划掉?】张宗逊排在首位。在众多引人注目的将领中,张宗逊的经历格外突出。红军战事激烈的年代,他担任主力师师长,面对复杂的战场形势,他迅速做出决策,果断下达命令。黄克诚与他并肩作战,为部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第一野战军的副司令员。面对多变的战场形势,他每天深入研究作战地图,和粟裕、萧劲光等将领一起讨论战术。那时候,他的职位比罗瑞卿、张云逸都高,还是许光达的上级。
张宗逊获封上将的消息一出,不少人感到惊讶。论资历,他与不少开国大将不相上下。不过仔细想想,在打仗的经验和见识方面,他确实比那几位大将差了点。在他漫长的革命历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负责后勤事务。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没能晋升为大将。尽管如此,他在革命中的付出依然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宋任穷排在第二。1927年,宋任穷带着满腔革命热情参加了秋收起义,加入了工农革命军。之后,他先后担任红28军军长和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副主任等重要职务,在多个关键时刻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战争年代,他活跃于冀南一带。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他靠出色的指挥才能和顽强的意志,成功整合了不同势力,拉起了一支抗日队伍,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宋任穷凭借之前的职位和功绩,绝对有资格竞争大将军衔。但在评审时,大家把他和其他将军放在一起对比,发现他在某些领域确实没那么出彩。
以谭政为例,他在秋收起义期间主要负责政治宣传和组织工作,有效地团结了群众;在红一方面军的多次战斗中,他参与了政治动员和战略部署,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在政治工作方面,他撰写了多份重要报告,为军队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因为大将的名额只有10个,竞争非常激烈。经过全面评估,谭政在关键领域的出色表现让他在评选中占据了更大的优势。
排在第三的是萧克。萧克在黄埔军校接受过系统训练,军事功底深厚,对战略战术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土地革命那会儿,他已经在战场上显露出过人的指挥才能,带领部队打赢了好几场关键战役。抗战一打响,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萧克本该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某些缘故错过了几个重要战役。到了解放战争,他拼尽全力,为革命立了不少功,但和那些开国元勋比起来,他的战绩还是稍逊一筹。
萧克在解放军里地位很高,深受大家尊敬。他本来前途无量,可惜因为一些事情,没能当上开国大将,真是挺遗憾的。萧克不仅在军事上有所成就,文学方面同样出色。1988年,他荣获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这一成就为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亮点,也展现了他在军事之外的卓越才华。
排名第四的是王震。人称“王老虎”的王震,打起仗来毫不含糊,冲在最前面,枪炮声里为革命立了大功。在土地革命那会儿,他当上了红六军团的政委,和战友们一起在艰难的条件下打拼,为根据地的建设和稳定操碎了心。那时候,他在战场上的狠劲和决断,早就让对手吓得够呛。抗战爆发后,王震担任359旅指挥官。面对日军频繁进攻,他毫不退缩,带领部队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
解放战争快结束时,王震主动要求带兵去新疆。一路上,他面对各种挑战,跨过沙漠、爬过高山,最终平息了叛乱,让新疆重获和平。之后,他马上投入到新疆的建设中,为那里的安定和进步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许光达在土地革命时期参与了南昌起义,后来因伤去苏联治疗,没能赶上长征。不过,他在苏联期间系统地掌握了现代军事理论。
从国外归来后,许光达在战场上屡建奇功,特别是在延安保卫战中,他带领部队奋勇杀敌,确保了党中央顺利转移,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在授衔时,王震获得了上将头衔,许光达却被授予了大将军衔。排名第五的是周纯全。1927年,周纯全满腔怒火地憎恨旧社会,同时对新生活充满渴望,于是参加了黄麻起义。那时的他,年纪轻轻却意志坚定,总是冲在战斗的最前面。他和战友们一起拿下了黄安县城,为起义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革命浪潮席卷而来,在张国焘的大力支持下,周纯全迅速跻身中共高层,不仅当选为第六届中央委员,还进入了政治局核心圈。这一晋升让他的地位瞬间超越了徐向前等资深领导人。没过多久,周纯全就跟着队伍开始长征。全面抗战打响后,他当上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的校长,为党和军队培养了不少能干的干部。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敌后抗日和根据地建设的中坚力量,他的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在条件艰苦、敌人不断捣乱的困境中,他亲自上阵、周密安排,为国家训练出一大批顶尖的军事骨干,成为我军核心领导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周纯全全力负责部队的后勤工作。他深入基层,跑遍各地筹集军需物资,细心规划运输网络,确保部队物资供应畅通无阻,为军队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不过,他很少直接带兵打仗,和那些冲在前线的将军们比,军功自然少了不少。1955年评军衔时,考虑到各种情况,他最终没被选为十大元帅或十大大将。尽管这五位将军的名字被抹去了,但他们在革命战争中的贡献和牺牲,依然是新中国发展史上最感人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