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价值感,是孩子人生的底色。每一个眼里有光、脚下有风的孩子,背后都站着自我价值感丰盈的父母。
当我们拨开那些令人艳羡的成长故事,终会发现:教育的终极答案,藏在父母自己的生命状态里。
——心智教育体系创始人包丰源老师
01
价值感孩子心中不灭的灯
2016年,中国奥运选手傅园慧在里约奥运会仰泳决赛后,对着镜头大笑:“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这份不执着于金牌的松弛感,让全网记住了这个“快乐比冠军更重要”的女孩。
多年后,人们才发现,她的乐观源于父亲二十年如一日的三句话:“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你是个天才。”
1968年,哈佛教授罗森塔尔在一所普通小学里随机选出20%的学生,告诉教师这些孩子是“天才”。8个月后,这些学生的成绩平均提升30%。
这不是命运的偏爱,而是“被信任”的魔力——当孩子感受到“我值得被期待”,潜能便会自然迸发。
傅园慧的父亲深谙此道。
正如她在采访中所说:“我的乐观不是天生的,是父母用二十年如一日的‘你值得’浇灌出来的。”
原来,真正被爱过的孩子,眼里永远住着太阳。
3月12日,佛山心康达举办的“如何培养孩子价值感”亲子工作坊上,陈专老师直言:“多少孩子即使成为了大人,依旧缺乏价值感,归根到底多是童年时期父母关爱与认可的缺乏。”
父母自身价值感的高低,决定着孩子价值感构建的方向。
在本次活动中,有的妈妈激动地讲述了家庭中的变化:
孩子面临高考内心紧张。父母都进入心智教育学习后,才懂得如何给予孩子支持,带给孩子高价值感,托举孩子成功进入大学之门,改写了命运的轨迹;
有的爸爸则分享,学习后察觉到,自己的价值感与父亲给予的支持密不可分,内心的力量油然而生,从而带给孩子的价值感也显著提升,孩子已被学校免学费录取。
包丰源老师说过:“给予孩子外在的财富,不如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内在价值观。”
当父母的语言从“你不行”转变为“你可以”,点亮孩子内心的光亮时,孩子才会拥有驰骋世界的勇气与决心。
02
用正确的养育方式
唤醒孩子的价值感
想想看,孩子们的价值感是如何在生活中一点一滴流失的?
比较式教育:“别人家的孩子”摧毁孩子的独特性;
结果导向:只关注成绩,忽视努力过程;
情感忽视:用物质代替情感回应。
而当父母看见这些误区,进行修正后,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3月22日,梧州市心康达读书会围绕主题“如何用尊重塑造孩子的内在价值”展开了深入探讨。
有的妈妈表示,自己虽然因忙碌疏于对孩子的管理,但是发现孩子依旧能够主导好自己的生活:能够自主完成作业,也能自己按时睡觉。
有的妈妈说,当自己不再以成绩要求孩子,反而注重鼓励孩子,引导孩子体验生活后,孩子反而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把学习和生活规划得井井有条。
正如包丰源老师提到的:只有给予孩子符合时代要求的自由、宽容、解放和尊重,才能期待孩子创造别样的未来。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们构建“价值感”呢?
在3月23日河北燕郊的线下活动上,大家找到了打开孩子心扉、走进孩子心底的答案。
1、看见:比“你真棒”更有力量的是“我懂你”。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闪光点,被看见的那一刻,便是认同感油然而生的时刻。
2、信任:把“控制权”交给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认同,“被认同”是与“我可以”互相挂钩的。
3、赋能:每天一个具体的正向反馈。
及时反馈“我看到你努力了”比“你真聪明”更有效。
4、使命:带孩子“触摸世界的温度”。
付出即收获,当孩子感受到“我能让世界变好”,价值感便有了扎根的土壤。
包丰源老师在《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一书中说过:生命的存在需要能量,能量的提升会让孩子茁壮成长。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与支持,便是成长的最大能量——所有教育的底层都是父母的成长觉醒!
03
父母的价值感
是孩子最真实的“人生模板”
父母的醒悟,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能走多远。
3月29日,贵州省悦享家园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举办的第四期为人父母读书会上,王鹏圣老师带领大家深度探讨了“真正的教育是唤醒父母”这一核心命题。
他围绕“父母觉醒”的核心,从五大亮点展开深度分享:从打破“以爱之名”的控制与期待,到提出“从关系重建、内在觉醒到家族能量的系统性成长路径”。
读书会上,大家一步步地看到了,父母的成长不仅仅是自我成长,更是一场代际传承!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投身教育,曾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
他深谙“立人先立心”之道,在钱学森幼年时便立下家训:利在天下必谋之,利在己身则勿取。
1955年,钱学森突破重重阻挠归国。临行前,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办公室黑板上写下一句话:“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钱学森常让子女用筷子模拟火箭轨道,边玩边讲“两弹一星”的意义。
还会要求钱永刚兄妹既读《相对论》,也让他们听贝多芬交响乐,他说:“科学需要逻辑,艺术培养想象力——二者都是强国之翼。”
将家国情怀融入生活细节,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理解使命。
钱学森家族的故事印证了:
真正的价值传递,不在于刻板说教,而在于:父母活成“行走的教科书”,钱学森归国就是最震撼人心的爱国课!
正如钱永刚回忆父亲时所说:“他从未要求我们成为第二个钱学森,但他让我们懂得:无论选择哪条路,终点都该是‘利在天下’。”
这就是中国家族教育给出的最深刻的启示:父母的价值坐标,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格局。
真正的家风传承,始于父母用生命践行信念。
写 在 最 后
“父母若活成一座灯塔,孩子便不会在黑暗中迷航。”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塑造”,而是两代人的彼此滋养。
只有父母先找到自己的光,才能让孩子相信:我的存在,本就值得万丈光芒。
孩子自会循光而行,走向比我们更辽阔的远方。